2013年下半年基础心里学知识测试考题(上)
(2013-09-14 07:23:31)
标签:
广州心理咨询师培训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课堂笔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知识考题 |
分类: 心理读书会 |
咨询员单选题(应有133 -实有160题)
1、(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
(A)活动
(B)客观现实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人格
8、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A)神经心理学
(B)构造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
(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0、(
(A)精神分析学派
(B)构造主义
(C)格式塔学派
(D)机能主义
11、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
(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
(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
(A)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B)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
(C)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
14、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
(A)神经心理学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15、主张抛开意识,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心理学派别是(
(A)行为主义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16、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派别是(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1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者,认为环境因素要通过(
(A)心理特征
(B)认知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18、机能主义的目标是(
(A)解释心理如何帮助人们生存适和应
(B)发展科学的、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心理学
(C)决定心理经验的基本成分
(D)纯粹运用推理来了解行为
19、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
(A)产品分析法
(B)个案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20、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
(A)控制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21、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被称为(
(A)因变量
(B)观察对象
(C)自变量
(D)控制变量
22、实验法是指(
) 的方法。
(A)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
(B)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C)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D)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
23、一个神经元的(
(A)树突
(B)轴突
(C)胞体
(D)基因
2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
(A)突触
(B)轴突
(C)髓鞘
(D)树突
25、人的神经系统包括(
(A)脑和脊椎
(B)大脑和小脑
(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D)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6、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大脑和脊椎
(B)大脑和小脑
(C)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D)脑神经、脊神经
27、听觉中枢位于(
(A)顶叶
(B)额叶
(C)枕叶
(D)颞叶
28、视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枕叶
(C)顶叶
(D)颞叶
29、人类的(
(A)顶叶
(B)枕叶
(C)额叶
(D)颞叶
30、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A)带回
(B)中央后回
(C)中央前回
(D)角回
31、下列(
(A)手碰到针刺就缩回
(B)习惯
(C)技能
(D)生活方式
32、位于大脑左半球的布洛卡区受到损伤会发生
(
(A)运动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不能书写
(D)失读症
33、假如大脑受损,不能控制左边身体的活动,可能大脑的(
(A)东
(B)西
(C)右
(D)左
34、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对内外环境的规律性反应是(
(A)反射
(B)反映
(C)反应
(D)本能
35、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36、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
(A)非条件反射
(B)复杂的非条件反射
(C)本能
(D)条件反射系统
37、“谈虎色变',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本能
(D)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38、将某种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
(A)无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经典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39、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无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经典条件反射
(D)非条件反射
40、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
41、绝对感受性是指(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42、(
(A)韦伯
(B)费希纳
(C)华生
(D)冯特
43、韦伯定律揭示了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的强度之间存在着的定比例关系,可用公式(
(A)K=I /△I
(B)△I =k / I
(C)k=△I / I
(D)I=△I / k
4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45、费希纳定律表明(
(A)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B)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C)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D)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幂函数
46、人从较亮处进入较暗处时,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象
(D)联觉
4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后象
(D)感受性
48、当灰色的长方形纸块放在红色背景上时,人会感觉它带有青绿色,这种现象
叫(
(A)知觉
(B)适应
(C)对比
(D)后象
49、人的可见光谱范围是在(
(A)300-700
(B)500-900
(C)380-780
(D)320-720
50、下列(
(A)波长——色调
(B)断续——闪光
(C)纯度——饱和度
(D)强度——明度
51、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象
52、联觉是指(
(A)同一分析器由于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B)由于感受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C)刺激作用停止后依然保留的感觉
(D)一个刺激引起一种感觉的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的现象
53、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兰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
(A)知觉
(B)适应
(C)对比
(D)后象
54、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55、彼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56、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57、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
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58、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59、决定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是(
(A)生理线索
(B)运动透视
(C)两眼视差
(D)结构级差
60、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像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像没动,这是(
(A)真动
(B)似动
(C)诱动
(D)自动
61、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视觉
(C)思维
(D)知觉
62、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63、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
64、材料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或被遗弃受(
(A)组块
(B)注意
(C)复述
(D)编码
6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66、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
(A)5-9
(B)7-9
(C)5-7
(D)9-11
67、在短时记忆中,把几个孤立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来识记称为(
(A)组块
(B)编码
(C)项目
(D)容量
68、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69、我记得油比水轻是(
(A)情绪记忆
(B)情景记忆
(C)动作记忆
(D)语义记忆
70、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A)概念
(B)问题解决
(C)具体思维
(D)抽象思维
71、把提供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朝着一个方向、寻找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A)辐合性思维
(B)再生性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辐射性思维
72、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A)后象
(B)表象
(C)想象
(D)联想
73、通过(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74、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运用了部分报告法,首先提出存在(
(A)瞬时
(B)短时
(C)长时
(D)内隐
75、(
(A)概括
(B)概念
(C)推理
(D)抽象
76、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77、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78、言语是(
(A)社会现象
(B)心理现象
(C)符号系统
(D)均匀递减
79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联想
(C)做梦
(D)幻想
8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81、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A)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2、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B)辐合思维
(C)再造思维
(D)创造思维
83、运用以前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不需要更改地解决类似情境中的问题的思维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8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85、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86、梦是(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87、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是(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88、(
(A)意识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89、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的观念、愿望和想法等不能出现在意识中,称为处于
(
(A)前意识
(B)非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90、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广度
9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
(A)同一时间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B)意识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C)任务要求时意识由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D)同一时间内把意识指向不同的对象
92、注意的分配是指(
(A)同一时间意识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B)意识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C)任务要求时意识由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D)同一时间内把意识指向不同的对象
93、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94、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广度
95、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任务的要求
(B)对象的变化
(C)时间的短暂
(D)意志的努力
96、下列(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敏捷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分配
97、动机对于活动具有(
(A)激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以上所有功能
98、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是(
(A)思维
(B)性格
(C)动机
(D)需要
99、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爱好
100、需要层次理论的创导者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维纳
(D)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