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备活动记录表 (语文)

(2013-08-25 15:46:59)
标签:

集体

备课

范文

教育

  

涡阳县石弓中心校语文教研组

 集备活动记录表

 

学科

 语文

 活动

时间

2013-8-22

活动

地点

校办公室

备课组长

刘醉翁

参加

人员

刘醉翁  刘醉一  罗醉飞  徐醉服  王醉眠  王醉酒

钱醉秋  秦醉杯  耿醉卧

电子记录

刘醉翁

课题

《出师表》

备课中心问题

 

《出师表》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率兵北伐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半部分是临行时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全文主要陈述了诸葛亮劝谏后主广开言路、严明刑法和亲贤远佞的内容和他率师北伐获取胜利、兴复汉室的决心,肌理缜密,脉络清晰,情辞恳切,于议论中抒发了臣子对君主的殷切的希望,于抒情中尽显一代贤相的才智和忠诚。无怪乎它能够被列为表文中的典范,也能够粲然于文苑而千古传诵。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难点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 抓题眼“出师”,把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把握文章要旨。

 

 

 

 

 

过程描述

 

(初稿讨论)

刘醉一说:“《出师表》是一篇情真理透,词婉意切,慷慨深沉的文章,古人也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无不为之惆怅满怀’。因此应把读放到首位,切实加强诵读教学。”

 

罗醉飞说:“ 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徐醉服说:“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王醉眠说:“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王醉酒:“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秦醉杯说:“学生初识表这种文体, 文中除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前面已学过的《隆中对》,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钱醉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耿醉卧说:“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刘醉翁说:“大家讲得都很好,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去把握,扣住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们来整合下,设计一下《出师表》的教学方案。”

 

 

 

 

 

 

 

 

 

过程描述

 

 

 

 

 

 

 

 

 

 

 

 

 

 

 

 

 

 

 

 

 

 

 

 

 

 

过程描述

 

 

 

 

 

 

 

 

 

 

 

 

 

 

 

 

 

 

 

 

 

 

 

 

 

 

 

 

 

 

 

 

 

 

 

 

 

 

 

 

 

 

 

 

 

 

 

过程描述

 

 

 

 

 

 

 

 

 

 

 

 

 

 

 

 

 

 

 

 

 

 

 

 

 

 

 

 

 

 

过程描述

 

定稿讨论

《出师表》教学设计

石弓中心校 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4.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简介诸葛亮

3.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1.关于“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3. 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为何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地翻开《出师表》,聆听经典,诵读经典。

二、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注意生字词及朗读节奏。

2.屏显生字词,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注意停顿节奏。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明确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文章,然后齐读。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概括段旨

    结合课下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积累,将学生分成九组,通力合作译文,难词难句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五、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小结:阅读美文是一种幸福。本文虽属奏章表文,却一直灿烂于文苑典册,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隙,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进一步的读、诵、思、悟,受到更多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学生译文。

探究课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理至而情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你认为哪一个建议最重要,说说理由。

2、诸葛亮回忆了过去岁月中与自己有关的哪些事情。

3、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出师之际,对自己、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哪些要求。

(老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感受真情,读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什么?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这感情可用文中第7段的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报先帝,忠陛下”。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

多次提先帝意图: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创业之艰难。

警惕后主毋忘遗训,勉励尽国君之责。

品味语言特色

分析表达方式

本文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得益于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方式上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思考,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危急形势,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提出治国的建议,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部分以议论为主,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论述透辟,句句在理。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感慨先帝创业的艰难,以记叙为主,寓情于事,感情真挚。接着再表明接受遗命以来,夙夜叹息的忧虑,请命北伐,抒发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则理清君臣职分,希望后主诹善纳雅,言辞恳切,字字有情,语重心长,充分表现了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全文就是这样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的。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阅读经典美文,是一种幸福,如能记诵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请同学们在文中选择你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

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3、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

                      出 师 表

                     诸葛亮

   贯穿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人生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寓情与议)

   自身经历:三顾茅庐、临危受任、刘备托孤        (寓情与事)

 

 

签名确认: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石弓中心校语文教研组

 

2013-8-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