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貘,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都来看看吧。

貘是奇蹄目哺乳动物,与马和犀牛是近亲。貘以前生活在世界各地,如今现存的貘只有四种,拜尔德貘、山貘和巴西貘生活在南中美洲,马来貘生活在东南亚。山貘是最小的貘,体重约230公斤。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喜食嫩草和多汁的植物。貘喜欢喜爱凉爽,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貘现在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
奇蹄目、貘科哺乳动物,通称貘。
简介
貘(mò)是一种有蹄类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草原、沼泽地带、以及灌木丛中。
它们的鼻子很长,有弹性,长得非常像猪。尽管貘是陆栖动物,但是它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和泥中,也很擅长游泳。貘也是一种很腼腆的动物,喜欢独自生活或者和它们的伴侣一起生活。图是一只正在饮水的山貘,山貘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境内的安第斯山脉。1954以前,山貘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脉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西委内瑞拉,而如今山貘只存在于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另外,它们也被迫向海拔更高以及不容易被打扰的地方迁移。
科属
貘科最原始奇蹄目,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貘体型似于猪,体被硬毛,有可以伸缩短鼻,善于游泳与潜水。世界上的奇蹄目貘科总共有四个种类:东南亚的马莱貘,中美的中美貘,南美的南美貘和山貘。其中马莱貘是这四个种类里体型最大的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
习性
貘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貘也有皮厚,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细毛。亚洲与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貘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分类
美洲的三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大多小于马来貘。中美貘分布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体型比较大,是拉丁美洲现存体型最大陆生动物。南
美貘分布南美洲广大地区,外形接近中美貘而且略小,是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一种。山貘分布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北部,体型小、毛长而且略卷曲,较适应山区的寒冷环境。
亚洲与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躯体粗壮笨重,体长近两米,体重200公斤以上;皮肤较厚韧,毛被较稀少;鼻端为向前突生,可以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为圆形;尾极为短;有一对乳头。现有貘4种,是较原始奇蹄类.曾遍及欧洲与亚洲,中新世开始迁入至美洲。中国南方更新统地层中发现过貘属化石,残存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中南半岛及美洲。性胆怯、嗅觉与听觉发达。不伤人、没有自卫能力,遇敌即逃逸或跑到水里;极善游泳与潜水。平时独居,喜栖热带山地丛林、沼泽地带。夜间行动时发出特殊尖哨声或喷鼻声。以水生植物、各种嫩枝、嫩叶与果实为食。
外形特征
貘科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潜水。貘科现存仅貘属的4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马来貘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
美洲的3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多小于马来貘。中美貘分布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体型较大,是拉丁美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南美貘分布于南美洲广大地区,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现存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山貘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北部,体型小,毛长而略卷曲,比较适应山区的寒冷环境。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躯体粗壮笨重,体长近2米,体重200千克以上;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圆形;尾极短;有1对乳头。
种群分布及现状
貘是食草动物,体形像猪,但比猪大,在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之间广泛生存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但由于环境的变迁,巨貘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马来貘外,貘的其他物种还只剩下三种,其他的已经全部灭绝。
貘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与禁运动物名单。
生活习性
性胆怯,嗅觉和听觉发达。不伤人,无自卫能力,遇敌即逃逸或跑到水中,非常懒惰、胆怯;极擅游泳和潜水。平时独居,喜栖于热带山地丛林,沼泽地带。夜间行动时发出特殊的尖哨声或喷鼻声。以水生植物,各种嫩枝、嫩叶和果实为食。
别称
中国古代对貘的别称。
貘屏赞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约莫公元八二三年,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为赞曰:
邈哉其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何山不(音:产)?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近来最火红的动物,当属猫熊莫属。中国古代,它的别名又叫「貘」。而文人雅士描绘的颇多(附注:太平御览九百零八卷,兽部二十。有详细资料),但最有趣与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赞」。文章的来由如下: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延请画工于屏风上,画了猫熊的图样。为什么呢?因为它「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皮毛保温、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后,头不再因吹风所苦,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
至于内容的大意:猫熊吃铁维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铜铁的消耗亦少,猫熊饱食终日,不亦快哉!后来、大量的铜铁被铸成兵器与造成佛像。猫熊就只得挨饿了。白居易于此对这可爱的动物,报以同情。
实则,白居易字里行间存有弦外之音:首先,山海经的有关「食铁」的描绘,未必全然尽信,故有「因有所惑」的字句。此外、对于铜铁的运用亦颇有微词,战祸频仍,兵器日多。人心惶惶,佛像随增。但未有釜底抽薪之计,帝王能爱民如子,不轻启战端,怎会有铜铁不足之虞?
民间传说
梦貘是一种奇幻生物,传说中,他们以梦为食,吞噬梦境,也可以使被吞噬的梦境重现。它被描述为在每一个天空被洒满朦胧月色的夜晚,他从幽深的森林里启程,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吸食人们的梦。他会害怕在吃梦的时候吵醒熟睡着的人们,因为他生性胆怯,在夜色中,只会发出轻轻的像是摇篮曲一样的叫声。于是人们在这样的声音相伴下越睡越沉,貘便把人们的梦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地收入囊中。貘在吃完人们的梦之后,便又悄悄地返回到丛林中,继续他神秘的生活。
说明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没有“貘”的记载,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猛豹”的动物,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山海经笺疏》中认为“猛豹即貘豹”。原文如下:
《山海经·西山经》:“兽多猛豹。”
《山海经笺疏·西山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
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名为“貘”的动物,更没有记载此种动物食梦的内容。而网上流传的来自《山海经》的那些关于貘的文字,是现代人臆造,非《山海经》中原文。
“貘尊”定名
1974至1975年间,在陕西宝鸡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青铜器。此器形状似羊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吻前伸,腹部微垂,4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
此器通高18.6厘米,通长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时同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好。在这之后,一些有关青铜器的书如《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都采用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