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白鹿原》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2017-06-18 15:22:15)
标签:

杂谈

文化

时评

分类: 杂文

读《白鹿原》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2017618

 

近日,随着白鹿原电视剧热播,对《白鹿原》小说和作者陈忠实的评价纷至沓来,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本书自1993年出版以来各种争论一直不断。友人发来截然不同两种观点的评论,一个正面评价,文章题目“白鹿原到底隐喻了什么?”;一个反面评价,文章题目“白鹿原是各种错误思潮的集大成者”,打开看时已被屏蔽。不过,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好些年前看过小说,不止一遍。后来又看了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版话剧。因为老家在陕西关中,近些年来常回,对陕西的人和事、风俗习惯、地理传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

毋庸置疑,《白鹿原》是一段时间以来最为厚重、最为深刻、可流传后世、代表一个时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个缺少“高峰”的时代,对此书和作者多些关注、多些表扬、多些争论和共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社会思想极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文革之后的作家创作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中一些人有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另外,从80年代向前推100年,在这100年间中国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有太多东西值得去思考,去提炼,去升华,去创作。

影响陈忠实创作思想和写作方式我认为有以下方面。记得鲁迅去日本学医是以拯救人为目的的,学医之后发现还是拯救人的精神和灵魂更有意义,能拯救更多的人,这才有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最为尖锐、最为血淋淋的挖掘和批判。鲁迅成了一面旗帜,他是一杆扎向“旧社会”心脏的枪。我想,陈忠实这样一位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理想的作家,心中一定把鲁迅当作一面旗帜。老舍、巴金这些作家,把“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个年代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物的命运刻画地淋漓尽致,写出了不朽的巨著。我想,是他们伴随着陈忠实们沿着文学道路不断前行。路遥、柳青、赵树理们告诉我们文学创作源于生活,源于时代,他们影响了不少文学爱好者。源于生活、源于时代是每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文学上的“高峰”。陕西关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80年代乡村还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农业文明生态和习俗,深厚久远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肥沃的文学土壤,给陈忠实们带来了源源不断地营养。《白鹿原》就这样经过陈忠实三年的创作,诞生了。

《白鹿原》一经出版就引起巨大震动,成为当代文坛高地,各种评论、奖项以及相关职务都已绕不开《白鹿原》和陈忠实了。如今,陈忠实已驾鹤西去,但其影响和争论却一直余音绕梁。什么原因呢?我想。一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代能引起大家共鸣和争论的作品少之又少;二是由于《白鹿原》的出版,大家给予了陈忠实太高的评价和期待。一个“英雄人物”的诞生,大家在他身上赋予各种各样的符号,在中国“英雄人物”从来都是完美的;三是有些人混淆了一部小说的阶级性和文学性。从某个角度来讲也对,陈忠实是作家协会的作家,是人民的作家。那他的创作起始,作品就应该有阶级性和人民性。近期,看到新闻说作协等要改革,要去行政化,这是符合作协这类单位特点的;四是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陈忠实和他的作品。当年搞创作的陈忠实和后来成为作家的陈忠实,不管我们是否情愿,他们都有所不同了,并且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五是代沟问题。《白鹿原》中的性描写也是受到诟病的方面。最近看了一个段子,放在这里不见得恰当。[有关代沟:老刘出差,低调地选择坐火车。卧铺车厢,都半夜了,上铺的95后妹子还戴着耳机,没完没了不着调地哼着歌。长夜难眠,老刘终于忍无可忍。于是,敲了敲上面的床板说:美女,能让我睡会吗?妹子探出头,看了看,沉默了数秒,然后轻轻地回答:行,你上来吧!……后来,老刘经常回味美妙的往事,内心由衷感叹:代沟,真好!

 

啰啰嗦嗦了半天,该表达的想法应该都讲到了。是否有些许道理,仅供参考!如若有不敬之言,请忠实先生见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