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中野孝次《清贫思想》
(2018-07-27 15:33:11)
此书的译序介绍此书时平淡无奇,因故20年来我没有认真读这本书。但由于“清贫思想”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一直吸引着我,这本书总是摆在离我最近而最够得着的地方。最近,我认真地跳过译序往下看,直至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并最终读完了它。
我很喜欢这本书章节的标题,如“六尺草庵,悠闲无惧”、“袋里有米,炉边有柴,还要什么”,“谁能听见无弦琴”,“我只想要您领地上的一枝竹子”,“绑鞋带时的一滴眼泪”,“青叶嫩叶,何等尊贵”。
这些标题下面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典人物修行的故事,如西行、兼好、光悦、芭蕉、池大雅、良宽等,他们的思想来源于佛教和中国的禅宗,中心思想不啻为“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这本书介绍了吉田兼好的《徒然草》:
身死留财。智者不为。储蓄不佳之物,则不雅,贮佳善之物,则睹物思人,令人思之悲凄。身死而留众多财物,则使人皆生“舍吾谁得”之心。若愿死后遗赠财物与人,何不生前与之。
惟朝夕必备之物足矣。舍此,以无物为至善。
作者的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在现世世界之外,另有一肉眼所看不见的世界存在,人是否能获得终极幸福,与现世的成功或失败无关,而取决于人的心灵是否为各种凡尘所壅塞。
在书中,我读到日本镰仓时期歌手鸭长明的《方丈记》的一段文字,优美而有趣味,于是摆下书,找来《方丈记》一读,甚有所得。兹抄录一段:
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谈天说地之间,年龄岁岁增高,住居却一次次狭小。此次小庵的样子,不同于世间一般模样。大小仅方丈(一丈约三米),高不足七尺。因无就此定居之意,所以不是购地而造的。在地基上支起柱子,盖上简单的屋顶,材木的连接处用铁钉固定着。这是为了一旦有不称心事,就可便利地移往它处。那重建的事,有几许麻烦呢?装车只需两辆,付车酬之外,不需其他费用。自隐居到现今的日野山后,小庵东侧搭了个三尺余的小棚,为折柴燃火的便利之处。南侧铺着竹篾,西侧建了于伽棚,靠近北侧,隔着隔障,安置着阿弥陀的画像,旁侧悬挂着普贤画像,阿弥陀的前面放置着法华经。东端铺着颀长的蕨穗做寝床。西南吊着竹棚,上面放着三只皮面的竹笼,内收和歌、管弦书及《往生要集》。竹笼旁竖靠着一把琴和琵琶,所谓的能折能拆的便携琴和琵琶。暂住小庵的模样,即如此。
说起小庵周围的样子,南有悬樋,竖立在岩石上,里面储着水。林近轩,不乏拾瓜木。此地名外山,[木正]木葛蔓蔽道。谷木茂盛,但西方视野无际。是观念的绝好处。春看藤波起伏,紫云般照映西方。夏听杜鹃声,如语契约去死后的永远之旅。秋日蝉声盈耳,似听空蝉悲世。冬时雪动人,积雪消雪可比人世罪障。
假如念佛嫌忧,读经不能身心投入时,就随意休息,随意怠惰。既无妨碍的人,又无耻笑的人。因是独居,即使不专修无言道行,也应修口业。不必守戒律,因为没有境界,因何破戒呢?
清早眺望往来冈屋的船只,感自身如那船后白波,恰盗得满沙弥风情。傍晚桂风鸣叶,心驰浔阳江,效源都督琵琶行。有余兴,和着秋风抚一首《秋风乐》,和着水音弄一首流泉曲。艺虽拙,但不为取悦他人耳。独调独咏,惟养自个心性。
我还读到生于1758年的良宽的诗,也甚是喜欢: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长米,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悟记,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在谈到俳谐和绘画时,中野孝次谈到日本古代文人的美学观点:离俗、清贫、恬淡名利、专心于艺道、悠游于尘外。他引《芥了园画传》说:“宁有霸气,勿有市气,市则俗多”。生于1716年的芜村是芭蕉之后俳谐文学第一人,他在《取句法》中写道:“欲知俳谐大道,无他,啸月赏花,心游尘寰之外。常以蕉翁之流为友,专以脱俗为最。”在这里,清贫不仅是生活态度,也是美学修养之大法。
我邂逅过不少本土艺术大家,看得上眼的不过数人。大部分人不读书、不修心,诗书画字充满匠气,这匠,大多是生活态度不对,功利熏心所致。有一回去看展览,我问一个本土书法家,你这字多少钱?他哼了一声说:伍千块都买不到!那神情和那幅没有内涵的“狗脚迹”实在让人恶心。又一回, 一个讲座上,主持人问一位道貌岸然的书法家,墨有五色怎么讲?他啃哧瘪肚地说不出所以然,编筐赖茅地信口雌黄一通。这类人实当嗤之以鼻。现如今文坛上那些“臭豆豉”和“文八股”也实不少见。
生活态度决定着许多事情。书中引了《徒然草》中的一段话,照抄下来:
像蚂蚁群集,东奔西走,南行北往。这类人当中,有身份高贵者,也有低贱的平民;有老人,也有年轻人。其各有可去之处,各有可归之家。迟眠早起,忙于工作,所为何事?贪生求利,无已时耳。
中野孝次一直用日本历史上文人的生活态度来阐述他的观点,人生并不是像铁轨一样,可以向未来无限延伸。生命中片断的一时一刻构成了整个生命历程,生命之链也许就在明天,会因疾病或某个不测事故而发生断裂。
这本书的主题: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况味之?
读完这本书,又明白了些人生的道理。阖上书,我忘不了芭蕉的诗句:
听猿声
狂句乎
病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