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菱湖四达班

(2020-11-24 10:50:02)
分类: 地方文史

菱湖四达班

  文/张顺发

  菱湖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你无论驻足哪一个位置,都能进入“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意境!出门见河,进村见港,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使水路通畅。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常百姓进城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轮船。

  上世纪70年代初,面对医务人员严重缺编的情况,我高中毕业分配到“吴兴县第一人民医院”,即现在的“菱湖人民医院”工作。我们居住的医院处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水乡泽国,座落在安澜桥对面,也是水乡古镇菱湖的标志建筑。医院房屋结构犹如十九世纪西欧小说中的乡间别墅,小巧而精致。

  当时医院以王子恵医师领衔的内科,徐雁秋、徐康慈医师领衔的外科,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菱湖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誊,他们所散发的人文精神潜移默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品风貌,让我感触颇深!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菱湖的水土风情,哺育着我们的青春年华。陪伴我回家的交通工具——菱湖的客船四达班,沿途停靠三个站,潞村、袁家汇,获港,一个个典型的水乡小码头,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岁月流逝,今天在也看不到当年的繁荣景象。我怀念菱湖的四达班!此时此刻,一种怀念的情愫油然而生,不管寒冬,还是炎夏,一年四季,每天早晨,当东方的天际刚显露出一抹鱼肚白时,停泊在此的早班四达班804轮船就先后拉响长短不一的汽笛声,打破了水乡小镇的宁静,召唤行走在乡间小径或老街陋巷中,匆匆赶来乘船的旅客加快脚步。不一会儿,轮船码头开始热闹起来,乘船的旅客,送客的家属、亲友、叫卖点心的小贩熙熙攘攘,纷繁喧嚣。当第三次拉响汽笛声,轮船开始晃动起来,船上水手解开了船缆,四达班渐渐驶出码头。轮船上旅客微笑、热情的乘务员,以及淳朴善良的乡亲,还有那些在航船上镇定自若的船老大,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得。家乡的航船,陪伴我走过三十年的工作历程。

  自古以来,菱湖人出门就得坐船,“秋色起菱湖,路入菱湖深”,勾勒出菱湖这晶莹水域古镇。镇周溪流奇汇,镇上水网密布。历史上,就有“无船路不通”、“无桥路难行”的典型水乡特色。清朝繁盛时期,仅菱湖集镇素称“九墩十三浜,七十二座半爿桥”,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菱湖算得上是一个纯正的江南水乡,曾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古镇,至今仍被老菱湖人津津乐道的大事,就是当年北影厂在镇上拍摄《林家铺子》电影,选外景时,放着茅盾先生家乡乌镇、和许多颇为风光的水乡古镇不顾,单挑菱湖大取其景。茅盾先生说了,乌镇不典型,还是去菱湖拍摄。

  记忆我第一次坐船去菱湖上班,激动得我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在新开河客运码头,售票处的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不少人已经老早在此等候,当时到四大集镇的都到此乘船,码头上乘船的旅客、送客的家属,有卖小猪崽的,有卖水产的,有卖家禽的。乡间有的土特产,应有尽有,当然,也有像我们从湖州到四大集镇上班的人。

  “呜——”,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声,轮船离开了码头,渐渐地船速加快,船底掀起一朵朵浪花。一艘艘客轮壁波斩浪向目的地驶去。船舱里比较宽敞、平稳。坐船,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种享受。乘客大多来自沿河两岸,乡里乡亲的不论男女老少,素昧平生的人挤在一条船上大家见了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茬,整个船舱俨然成了新闻中心。上了年纪的冿津乐道村里的新鲜事,谁家娶的媳妇孝顺公婆且勤快,那户人家的儿子能干有出息。清官难断家务事,种桑养蚕,播种插秧等农事说个没完没了。在缓慢、枯燥、难耐的旅程中,少不了以闲谈来消遣,所谈内容包罗万象,充满生活气息,。有时上船早,找着靠窗的舒适座位,可以凭船窗眺望窗外的景色,看东苕溪及龙溪港穿流而过的风景,也是在乘船途中的一大乐趣。每次坐船经过这一带水域,两岸怡静的桑林,翠绿、繁密,见不少当地村民划着柳叶小船,有的在耥螺蛳,有的把三角网放在水草,捕一点小鱼小虾,很有水乡情趣。船穿过水面渔栅的缺口,沿河两边布满了鱼簖,十分整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水上风景线,客船在经过时,会减速慢行。

  那些运送物资的轮船,引领着一串长长的拖船,像一列列“水上列车”穿梭对驶……多少年来,龙溪江上便是如此繁忙地连接天南地北,静静地记载着悠久的文明和发展。轮船飞快地驶向远方,水浪一个接一个往外推,水面上泛起阵阵浪花,令我遐想连连,激动不已。两个小时的航行,到达菱湖客运码头。随着乘务员温馨的提示,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随身携带的物品,摸摸衣兜掏出船票,又一声嘹亮气笛声响起,轮船靠上了码头。有的用手提,有的用肩挑,三三两两陆续走向检票出口处,大伙面带微笑,相互道个别。穿过小巷,融入了川流不息的人海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乡古镇的轮船码头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样的情景。我们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日,饶有趣味地目睹着一艘艘轮船驶去又返回,一群群旅客外出又归来,永不间断,永不止息。在汽笛的声声长鸣中,在人群的阵阵喧嚣中,在河水的汨汨流淌中,度过了我的青春年华。

  蓦然回首,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客运轮船"都已悄然远去。菱湖轮船码头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可码头这些亦栏亦凳的石条依旧在,用手触摸一下,让人十分亲切。尽管轮船已远去,经过几多的风雨沧桑,它是历史的见证,在东苕溪上行驶的菱湖四达班则承载着一个特定岁月,它演绎了多少真情的故事,港道弯弯,河水依旧,远逝的轮船悠悠……

  前不久,当我再一次回到菱湖时,当年我非常羡慕的水乡风光,河边美景早已荡然无存。那时的民居私宅大都紧靠河边构筑,形成了“灯火万家映明月,星河一道水中央”的独特美景,成了江南水墨画中的一景,这样的景致令人忘怀。尽管沧海桑田,历史早已逝去,但古朴生动的传说,以及那一条条小巷,一湾湾小河,一座座桥……仍能明显地勾勒出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

  作者简介:张顺发,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生于湖州。一九七二年分配到菱湖人民医院医訓班学习,后分配在医院药剂工作至退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家寻梦
后一篇:袁家汇筹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