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兜------古风古韵中式美

分类: 地方文史 |
www.naic.org.cn 2018-05-14
11:42
观音兜是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福建的民居,后多见于徽派建筑,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在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意思。
建筑形式·观音兜
观音兜,指妇女用的一种风帽,佛教徒也用它来遮挡寒冷,也指起源于福建的民居,后多见于徽派建筑,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一般情况下,观音兜与马头墙,是互相衔接和一气呵成的墙体建筑,具有:美感、牢固、防风、防火、界定、风水、气势等讲究和功效。
从形态上看,山墙上最高部分(正梁)那圆圆的叫观音兜,意思是像观音菩萨的斗篷。而从观音兜向两面披下的部分,正好砌筑成一个个像“马头”那样的墙体,比屋面要高,就是防风和防火之作用;有的因为墙体很高,做了三级马头墙予以收缩墙身,意思是“连升三级”!
古建微观·观音兜
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有些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
到了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宁波的乡绅富商在营造楼房时采用了大量的西洋建筑元素。其中巴洛克式观音兜的建造,成为宁波古建筑中西合璧的代表之一。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德国首创,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样式。由于当时宁波一带在建筑方面多数延请德国人作设计师。因此在民居建筑上添加了不少的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
园林观音兜
现存各民国建筑上巴洛克式观音兜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巴洛克式观音兜也称带肩观音兜,即在原观音兜山墙中间削成一半圆,然后再呈网兜状施建,这也成了我们区别清代与民国建筑的实物佐证。
责任编辑:周玲
前一篇:马头墙墙上升起的徽州『图腾』
后一篇:马头墙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