頔塘岸边旧馆镇,一衣带水新兴港
(2020-07-17 14:34:21)分类: 地方文史 |
荻塘,亦名頔塘,以两岸漫生芦荻而得名,开凿于1700年前的西晋,乃吴兴太守殷康所为。宋《嘉泰吴兴志》说:“在归安县东三里,殷康所开,旁溉田千余顷”。荻塘之水源自东西苕溪,始起湖州东门二里桥,经升山、晟舍、旧馆、东迁至南浔,往东流经江苏平望莺月豆湖与京杭大运河会合,再流入上海黄浦江,即被称为“小莱茵河”的湖州长湖申航线。
自开凿以来,历朝历代不断修筑加宽荻塘,唐代湖州太守于頔曾组织民工对荻塘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湖州人民感念其德政,将“荻”改为“頔”,因“荻”与“頔”同音,又頔字意寓美好,称頔塘便是赞其风光旎丽、波光粼粼。
旧馆位于頔塘运河中段,是一座依水傍河的古镇。因处于交通要冲,历来是官家必争之地。頔塘沿岸重镇,均设有官家驿站,也就是馆驿。旧馆名称的由来,据说是晋朝时将乌程县东面的乡镇分置成立东迁县,县城就设在旧馆,当时叫东迁。东迁县治曾长达300余年,不过我总觉得这事有点玄,看看如今旧馆的模样,找不出一丝曾为县城的风采。
隋朝时东迁县又并归乌程县管辖。唐玄宗二十九年(741年),张景遵在湖州当市长,在旧馆设置太湖馆。颜真卿来湖州当市长的时候,将太湖馆改名东迁馆。等到于頔来湖州当市长,觉得东迁馆与升山馆相距太近,将东迁馆向东移至二十里外的严村,严村遂改称东迁,原东迁馆的所在地则改称旧馆,这便是旧馆之名的由来。
1910年,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小姐应吴兴女校聘请,从上海乘船回湖,走的就是这条頔塘水路。她回湖后出任吴兴女校舍监,后任教师,不久便升任校长。汤小姐是湖州人,其时尚未与章太炎先生谈婚论嫁,其实不该如此称呼。汤家在湖州是个大家族,以经商为业,声名显赫,家境十分殷实。在湖城老北街建有祠堂,也就是府庙东北面一带。北街的房子,估摸着一大半都是汤家的,因当年湖州民间有“湖州汤半城”之说,可见其财大气粗。
这一年,27岁的汤小姐刚从上海务本女学师范科毕业,一直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得知吴兴女校有请,便兴冲冲往家里赶。船过旧馆,见家乡已近在眼前,湖州的山山水水开始显露端倪,满目碧水青山。一袭白衫青裙的汤小姐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还家舟行过旧馆村》的诗句:“旧馆村前过,离家路半程。乱山遮断日,一水带菰城”。由此可见,当年旧馆一带景致给汤小姐留下的印象之深。
因着頔塘的庇护,旧馆一直以来都是一处繁华的码头,人来客往,风生水起。我第一次去旧馆,在旧馆大桥下的酒家吃饭,便觉着旧馆镇人口密度甚大,店里店外,人头颤动、*攘往,泛着乡野的嘈杂。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就曾在旧馆的頔塘上拍摄外景,或许看中的就是旧馆的这股子“闹猛”。
旧馆周边阡陌纵横,桑田遍野,是湖州鱼米蚕丝的主要出产地。旧馆老底子也叫塘南,頔塘开凿后,北面的织里被叫成塘北,是为相互对应。中国民间许多风俗实在朴素,即使隔河相望了,亦使人觉得有一份因缘。旧馆罗汉村罗汉寺旁有家塘南丝厂,生产的白厂丝质地精良。我那时在丝绸厂工作,朱老板与我相熟,便时常去拉来了织成绸缎。不过现在他已经改行做了木业,缫丝厂房也堆满了木地板。
塘南一带经济发展早先主要依赖乡镇企业,也就是集体经济。塘南的印染厂、味精厂、化学厂、丝厂、绸厂有一阵子甚是红火。我想去印染厂精炼绸缎,都得觍着脸讨好之,市区领导也常去塘南开现场会。不过,好景不长,风水轮流转。塘北的织里虽走得是私营经济路子,但凭着满世界闯荡的风格,织里疯狂的经济发展,将塘南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以至于塘南人说起,免不得唉声叹气。
旧馆后来虽也兴办了许多私营小企业,有了许多小老板。也因为距南浔木地板市场近,旧馆镇的木地板业俨然成为南浔市场的后院。但与织里经济相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按照湖州人的说法,就是赤脚也赶不上了。前几年有好些家处理废弃有机玻璃的小化工企业,由于生产过程释放的气味实在难闻,因了环境保护被关停了。我曾常去这些企业做安全生产工作,跟他们相熟。企业关停后,好些个老板跑去泰国、越南开厂子,重操旧业。
新兴港村又名新兴港廊,因村庄屋舍以连廊相接,鳞次栉比、廊腰缦回。新兴港距旧馆五六公里,在镇的最西面,与八里店移沿山接壤。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兴起于宋代,鼎盛于清末,1673年刻印的《乌程县图》上有新兴港的标注。新兴港是頔塘的支流、河道不宽,呈东西走向,村庄则依河而建。跟頔塘塘南塘北的叫法一样,村民们也因新兴港叫成港南港北。
港南港北以桥相连,两千多米的河港上,有四座古意盎然的老桥,夏家桥、沈四桥,毓秀桥和西木桥,西木桥已改成公路桥,更名为新兴高桥,其余三座仍为步行桥。古典的老桥最能体现水乡韵味,“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像极了旧小说里的画面。而自古船到桥头自然直,桥与河的默契,便是人与村庄的默契。
汤老伯是土生土长的旧馆人,八十多岁,身体清癯硬朗,他常来毓秀桥上乘凉闲坐,村民指他懂许多的轶事掌故。据说新兴港世居朱、李、汤、陈四大家族,我问他是否可与汤国梨小姐家故旧,他却也说不大清楚,只说应该有关系。他说汤家在当时叫做“汤百万”,老底子从萧山迁徙过来。清乾隆年间新兴港村的武解元汤御龙,能文善武,擅长伤科和外科,治病独出心裁,尤精于望闻问切,能从表象断其实质,口碑甚佳。
旧馆镇辖着许多村庄,一些村庄还多多少少存着些古物,比如,因有凤龙桥、北汤桥、三官桥而命名的三桥村,三座老桥虽然有点“坍塌落泥”,但总还架在河道上。比较有名望的罗汉村的芳广塘桥,因罗汉寺在重修,老桥也掩映在杂草丛中,还有北港村的崇高桥。但许多的古迹已是踪迹全无,四周拔地而起的是高楼大厦的农民新村。就像曾傍着頔塘而建的旧馆老街,现在叫做共富街,便是无法找到旧时的痕迹了。
来源:汪汪工作室
前一篇:朴槿惠悲惨的两大原因
后一篇:湖州马军巷里的古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