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老城门
(2019-01-14 15:43:05)
|
|
湖人择水而居,湖州的城墙也依水而走,形成了一个别具韵味的六边形。水巷、小桥、流水、人家,组合成了湖州城市独特的水乡空间脉络。如果说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品性的话,那么城墙就是人们感知城市品性的起点。
湖州古城墙自东晋以来,已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如果你兴致所及,沿着环城(东、南、西、北)路、在老城垣的遗
址上走一遭,曲折逶迤,似乎还能感知一番“交流四水抱城斜”的余韵;但行走在城墙上的感觉,与走在马路上的感觉肯定是迥然相异的,因为前者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曾几何时,笔者目睹迎春桥、临湖桥边的最后两段护城河被填埋时的那份怅然,至今仍在胸口。要知道,在1936年编制的《吴兴县城区坊巷全图》中,除了南门福音医院处拆去0.8公里的城墙、改建为汽车站外,湖州的老城墙还比较完整地盘踞在四水环抱的水乡平原之上。
有城必有城门,它沟通内外、连接着古城及其赖以生存的丰饶乡村。湖州城门,在唐、宋时就已基本定型。据记载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重筑罗城时,城周20里,当时城有九门,放生池外有闾门,定安门东西各有壅门。到宋时,改为六门,大致和近代六门差不多了。
大凡江南城门的设置总是以迎山接水为要点,所以湖城的城门也主要设置在入水处和去水处。湖城接西南来水的为定安门,迎西来之源的为清源门,东出荻塘的为迎春门,北人太湖的有二门,一为临湖门,一为奉胜门,在湖城西北入青塘的为迎禧门。
一个城市总有一个地理和精神的制高点,飞英塔就是湖城的一个精神象征。如果登上飞英塔俯瞰湖城,整个城市就象一只六棱神龟,静静地匍匐在太湖之滨;倘若从更神秘的角度看,则更象一只如来的神掌,轻轻地抚摸着太湖南
岸。
在神掌的手腕处则是定安门。东苕溪从碧浪湖直奔而来,水流湍急,在湖城南部形成许多洼泊,虽然风景秀丽,但毕竟易患水灾,为永保湖城,所以命名为定安门。定安门在以前曾有水陆两门。在古代,文人雅士游碧浪、登道场多由此进出;南宋时更是通向皇都临安的古驿道的起点。所以在定安门内古有苕溪驿馆,宋代绍兴年间知州事朱胜非特建濯缨亭,作为迎送饯别之所。
从定安门往东沿湖嘉汽车路(318国道),至永春桥,即为迎春门——如来佛的大拇指。东为迎春之先,故名,俗称东门。古时有水陆二门,陆有壅城门二重,水门通往荻塘,连
接江南古运河。迎春门向来为东出湖州,往南浔、苏州、松沪的水陆要道。古人多于迎春门外水边送客、流连,“寂寞荻花空,行人别无数。”
从定安门往西沿福音医院前的汽车路,到木桥河头西端,即为清源门,“苕溪所自分也”。也许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湖城之水源在城西,故名清源门,俗呼西门。古时也有水陆二门,陆门为元末张士诚部将潘原明所开,明嘉靖三十二年乌程知县张冕为抗击倭寇,筑壅城门二重,后来果然清源门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清源门之水,一路向东北流至市河的尽端——如来佛的食指所在,这便是临湖门。据方志记载,“临湖门在县治东北,距太湖一舍而近,故谓之临湖,”俗呼老北门。陆有壅城门二重,也为潘原明所开,水门为霅溪所出,通太湖。城上一眺,可尽见太湖之胜。
城的西北侧、如来神掌的无名指处,为迎禧门,因遥供太湖水神而得名。陆有壅城门二重,为潘原明重修子城时所开,并立《迎禧门记略》,云“大周受命于天,左丞潘公既克吴兴,而分镇之,天佑三年(1356年)冬筑城,明年春三月城成,开迎禧门,作楼其上,高敞宏丽,控带山水,为邦壮观”。湖城西北因地处淤泽,多水患,三国时孙皓在迎禧门外曾筑有青塘,以遏太湖之水,所以又俗称青塘门。迎禧门又称青铜门,湖州在宋人南渡后,制铜业便闻名于天下,在迎禧门外永济桥一带曾有冶炼青铜的作坊,近年来在青塘老桥和原东风丝织厂附近都曾发现冶炼青铜遗迹,迎禧门曾是古
代湖州青铜冶炼业的中心。“水晶宫中,谁磨青铜?青铜鉴形,神游水晶。”
如来神掌的中指为奉胜门,在六门中只有奉胜门为水陆共一门,城门左扇属陆,右扇属水,(其余皆水陆分门),为霅溪支流所出,俗呼北门。奉胜门是本城北控太湖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称“霸王门”,宋代《嘉泰吴兴志》就有这个叫法了;传说项羽率八千江东弟子西击暴秦,就是从北门“破凶门而出”的,后来子城外建了罗城,为纪念楚霸王,便
将奉胜门叫作“霸王门”了。
因为“永无常形”的水的缘故,湖州城垣是斜的、街巷是弯曲的,城门也很少是正向的,看似闲散,实则和谐,与中轴对称的典型中国城市有很大差别。但她毕竟也是封建王朝的地方治所,城的基本要件仍遵循儒教的规制。
位于人民公园、蟹墩子上的子城,相传为项王故城,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这座城市的权力中心,它的地势高出府城三、四米,居府城正中心位置,面朝正南,呈矩形,可谓规规矩矩,连它前后左右的街路也多相对对称、平直。
自北宋分设归安县,与原有的乌程县附廓城中,湖州城出现了一府两县的格局。乌程县治在清源门内,大体在今天中心医院的位置;归安县衙在骆驼桥东南堍,大体在原市府东大院。
许多重要机构也多有三重配置:府学在天宁寺东侧的“海岛”;乌程县学在乌程县桥东侧学前滩,县学内的泮池及小桥至今仍静静地躺卧于原市府西大院内;归安县学在东门学宫兜,学内的古树和棂星门依旧默默注视着南园小学的学子。官学中都有孔庙,祀奉着为人师表的鼻祖孔子,连同天宁寺东侧的府学孔庙,城中竟有三座孔庙,尊师宗教,古风不绝。与学校一样,象征文运昌盛的
“文昌阁”,归安县的在月河街西侧,乌程县文昌阁的台基土山如今仍矗立在原西大院的东南角上。
湖州一直是我国稻米的重点产区,府有永宁仓、泰定仓;归安仓在定安门内、霅溪东岸,现湖州中学内原有安仓前直街;乌程仓则在安仓的对岸,而今地名门牌也消失了,只幸存在历史图册和老人们的记忆里。
湖人择水而居,湖州的城墙也依水而走,形成了一个别具韵味的六边形。水巷、小桥、流水、人家,组合成了湖州城市独特的水乡空间脉络。如果说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品性的话,那么城墙就是人们感知城市品性的起点。
湖州古城墙自东晋以来,已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如果你兴致所及,沿着环城(东、南、西、北)路、在老城垣的遗
址上走一遭,曲折逶迤,似乎还能感知一番“交流四水抱城斜”的余韵;但行走在城墙上的感觉,与走在马路上的感觉肯定是迥然相异的,因为前者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曾几何时,笔者目睹迎春桥、临湖桥边的最后两段护城河被填埋时的那份怅然,至今仍在胸口。要知道,在1936年编制的《吴兴县城区坊巷全图》中,除了南门福音医院处拆去0.8公里的城墙、改建为汽车站外,湖州的老城墙还比较完整地盘踞在四水环抱的水乡平原之上。
有城必有城门,它沟通内外、连接着古城及其赖以生存的丰饶乡村。湖州城门,在唐、宋时就已基本定型。据记载唐武德七年(624年)李孝恭重筑罗城时,城周20里,当时城有九门,放生池外有闾门,定安门东西各有壅门。到宋时,改为六门,大致和近代六门差不多了。
大凡江南城门的设置总是以迎山接水为要点,所以湖城的城门也主要设置在入水处和去水处。湖城接西南来水的为定安门,迎西来之源的为清源门,东出荻塘的为迎春门,北人太湖的有二门,一为临湖门,一为奉胜门,在湖城西北入青塘的为迎禧门。
一个城市总有一个地理和精神的制高点,飞英塔就是湖城的一个精神象征。如果登上飞英塔俯瞰湖城,整个城市就象一只六棱神龟,静静地匍匐在太湖之滨;倘若从更神秘的角度看,则更象一只如来的神掌,轻轻地抚摸着太湖南
岸。
在神掌的手腕处则是定安门。东苕溪从碧浪湖直奔而来,水流湍急,在湖城南部形成许多洼泊,虽然风景秀丽,但毕竟易患水灾,为永保湖城,所以命名为定安门。定安门在以前曾有水陆两门。在古代,文人雅士游碧浪、登道场多由此进出;南宋时更是通向皇都临安的古驿道的起点。所以在定安门内古有苕溪驿馆,宋代绍兴年间知州事朱胜非特建濯缨亭,作为迎送饯别之所。
从定安门往东沿湖嘉汽车路(318国道),至永春桥,即为迎春门——如来佛的大拇指。东为迎春之先,故名,俗称东门。古时有水陆二门,陆有壅城门二重,水门通往荻塘,连
接江南古运河。迎春门向来为东出湖州,往南浔、苏州、松沪的水陆要道。古人多于迎春门外水边送客、流连,“寂寞荻花空,行人别无数。”
从定安门往西沿福音医院前的汽车路,到木桥河头西端,即为清源门,“苕溪所自分也”。也许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湖城之水源在城西,故名清源门,俗呼西门。古时也有水陆二门,陆门为元末张士诚部将潘原明所开,明嘉靖三十二年乌程知县张冕为抗击倭寇,筑壅城门二重,后来果然清源门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清源门之水,一路向东北流至市河的尽端——如来佛的食指所在,这便是临湖门。据方志记载,“临湖门在县治东北,距太湖一舍而近,故谓之临湖,”俗呼老北门。陆有壅城门二重,也为潘原明所开,水门为霅溪所出,通太湖。城上一眺,可尽见太湖之胜。
城的西北侧、如来神掌的无名指处,为迎禧门,因遥供太湖水神而得名。陆有壅城门二重,为潘原明重修子城时所开,并立《迎禧门记略》,云“大周受命于天,左丞潘公既克吴兴,而分镇之,天佑三年(1356年)冬筑城,明年春三月城成,开迎禧门,作楼其上,高敞宏丽,控带山水,为邦壮观”。湖城西北因地处淤泽,多水患,三国时孙皓在迎禧门外曾筑有青塘,以遏太湖之水,所以又俗称青塘门。迎禧门又称青铜门,湖州在宋人南渡后,制铜业便闻名于天下,在迎禧门外永济桥一带曾有冶炼青铜的作坊,近年来在青塘老桥和原东风丝织厂附近都曾发现冶炼青铜遗迹,迎禧门曾是古
代湖州青铜冶炼业的中心。“水晶宫中,谁磨青铜?青铜鉴形,神游水晶。”
如来神掌的中指为奉胜门,在六门中只有奉胜门为水陆共一门,城门左扇属陆,右扇属水,(其余皆水陆分门),为霅溪支流所出,俗呼北门。奉胜门是本城北控太湖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又称“霸王门”,宋代《嘉泰吴兴志》就有这个叫法了;传说项羽率八千江东弟子西击暴秦,就是从北门“破凶门而出”的,后来子城外建了罗城,为纪念楚霸王,便
将奉胜门叫作“霸王门”了。
因为“永无常形”的水的缘故,湖州城垣是斜的、街巷是弯曲的,城门也很少是正向的,看似闲散,实则和谐,与中轴对称的典型中国城市有很大差别。但她毕竟也是封建王朝的地方治所,城的基本要件仍遵循儒教的规制。
位于人民公园、蟹墩子上的子城,相传为项王故城,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这座城市的权力中心,它的地势高出府城三、四米,居府城正中心位置,面朝正南,呈矩形,可谓规规矩矩,连它前后左右的街路也多相对对称、平直。
自北宋分设归安县,与原有的乌程县附廓城中,湖州城出现了一府两县的格局。乌程县治在清源门内,大体在今天中心医院的位置;归安县衙在骆驼桥东南堍,大体在原市府东大院。
许多重要机构也多有三重配置:府学在天宁寺东侧的“海岛”;乌程县学在乌程县桥东侧学前滩,县学内的泮池及小桥至今仍静静地躺卧于原市府西大院内;归安县学在东门学宫兜,学内的古树和棂星门依旧默默注视着南园小学的学子。官学中都有孔庙,祀奉着为人师表的鼻祖孔子,连同天宁寺东侧的府学孔庙,城中竟有三座孔庙,尊师宗教,古风不绝。与学校一样,象征文运昌盛的
“文昌阁”,归安县的在月河街西侧,乌程县文昌阁的台基土山如今仍矗立在原西大院的东南角上。
湖州一直是我国稻米的重点产区,府有永宁仓、泰定仓;归安仓在定安门内、霅溪东岸,现湖州中学内原有安仓前直街;乌程仓则在安仓的对岸,而今地名门牌也消失了,只幸存在历史图册和老人们的记忆里。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