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步报恩寺
(2017-02-01 18:47:05)分类: 地方文史 |
荃步报恩寺
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西北3公里处的荃步村域内,有一座报恩寺,它是如今练市地区被上级批准的唯一的一座寺院。据湖州归安县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宋治平二年(1065)改号“千步报恩寺院”,而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9年(公元1376年)又下旨重建,并把它改号为“护国报恩寺院”。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把它重建,还要加封“护国”二字呢?这里面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哩。
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一次,他遭到元兵追杀,由北往南踏黑而逃。当他进入练市西北境内时,被一座水淹双堍的小石桥挡住了去路。原来,这天夜里虽浮云遮月,疏星点点,但前几天刚降过一场洪水还未退去,故这小桥的双堍还浸没在水里。朱元璋望望后面,追杀声渐近,情急之中他突然疾退数步,复急奔至桥堍边,使尽平生之力,猛地一纵跳过了北堍,脚尖刚到桥面,又一弹跳,腾云似地纵过了南堍。过桥后,他望了望后面的石桥,心想日后我若身登大宝,就封此桥为“腾云桥”。接着,他又继续南逃,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水面,他揉眼四望不见舟楫,只好沿水而跑。还好,这不是大河,而是一口大漾。此时,天已蒙蒙发亮,朱元璋望望天,又看看河,暗自说,我若能灭元为尊,就赐它“蒙天荡”,以报它没断我南逃之恩。说着,他又往南直奔,途中接连冲过了两座石桥。因平坦畅行,朱元璋心中甚喜。好哇,有河路不断,亏此两石桥,我若皇袍加身之日,就封它为“逃过桥”“着过桥”(注)。此时,朱元璋觉得很累,就在桥南村庄一家廊屋内休息了一下。刚坐下,就觉得浑身发冷,一摸衣衫,全被露水打湿了。哎,想我朱元璋乃一代枭雄,想不到竟会栖身于这样简陋的廊房内,这奇耻大辱必将牢记心头。为不忘记这“露湿衣”的时刻,就捡起土疙粒,在墙上写了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露四圩”(“露湿衣”谐音)。这时,追杀声由远及近,朱元璋顾不得饥寒继续南逃。不一会儿,仰头一看,前面矗立着一座寺院。但见此寺建有前殿、后殿、偏殿、观音殿、三官殿、藏经阁和斋房禅房等。寺前银杏参天,寺后假山为屏,建筑雄伟有皇家的风格和气派。原来此寺就是荃步报恩寺。朱元璋推开后院门正欲入内,但又缩回双脚,还仰天长叹:“天灭我也”!为何?原来后院内有一片积水,轻风拂过,涟漪阵阵,深浅莫测。谁知朱元璋话音刚落,积水顷刻不见,留下一地方砖。朱元璋大喜道:“原来这里是个‘吸水活穴’。”他进入寺院东寻西找见无处藏身,便急急往前冲。啊,大殿却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殿前青滕古树,修篁乔松,琪花布锦,瑶草喷香;殿内琼香缭绕,瑞霭缤纷,黄龙盘柱,紫绶金幛,菩萨序列,异彩耀光,钟磬鸣处,群僧虔拜……
朱元璋为无处躲身发愁,无心赏景。突然,他盯着龙(佛)台眼睛一亮,便迅捷地钻入了龙(佛)台下。也是朱元璋命不该绝,他刚入内,几只大蜘蛛便在龙(佛)台周围不紧不慢地为他“设网布防”……
没多时,元兵追了进来,他们搜遍全寺未见朱元璋踪迹。便挥刀舞枪逼问众僧。众僧本以慈悲为怀,忌讳杀生,再则见朱元璋皓齿明眸,丰容盛仪,且有神蜘佑护,思量他决非寻常之辈,故顾自吟经诵佛无人答理。元兵本想搜寻龙(佛)台,但见蜘网密布,寻思不会藏人,怕耽搁时间太长钦犯远遁他乡,只好怏怏退去往练市方向追寻而去……
后来,朱元璋果然做了皇帝,他登基后于洪武9年(公元1376年)下旨重建荃步报恩寺,改号“护国报恩寺”,龙头匾额供置于大殿之中。对“腾云桥”、
“蒙天荡”、“陶公桥”(即“逃过桥”)、“日晖桥”(即“着过桥”)、 “露四圩”(即“露湿衣”)、
“吸水活穴”等俱赐名旨封。对寺前的两座石桥也赐了名,一曰“寺桥”(即逃到此桥边才“停住”(寺)),另一座叫“太平桥”(即逃到此桥边才“太平”)。
如今,这些桥、村俱在,特别是处于没有沟渠的地中心的“吸水活穴”,即使今晚积水盈尺,翌日也会滴水不遗,实乃怪事一桩。君若有兴,可临荃步报恩寺一游。
注:“着过”,练市方言,即很快穿过之意。
玉琳国师和荃步报恩寺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西北部的荃步报恩寺显赫多代,且时兴时衰延耀至今,除了明洪武帝朱元璋曾在此避过难的传说外,与清代高僧玉琳国师曾在该寺为主持的真实故事有很大关系。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荃步护国报恩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号“千步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额“护国报恩寺”,寺院在元末被毁。明洪武(1368-1398)年间,传说朱元墇为报曾在该寺避难之恩,又大规模重建。其时该寺四周古树参天,前有碧流,河上架桥,后有一漾,其水清澈,环境清幽,寺内高僧甚众。
清初,通琇来到该寺,成为该寺的住持。通琇国师(1641-1675),俗姓杨,号玉琳,毗陵人(今江苏江阴)。顺治十六年(1659)2月15日奉世祖诏进京入万善殿焚修,封“大觉禅师”。庚子(1660得)春赐紫衣金印,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其年冬,复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期间,顺治帝经常向通琇请教禅理。辛丑(1661)春,通琇南还,居天目山狮子正宗寺。康熙十九年(1675年)8月,通琇于江苏淮安慈云庵圆寂,世寿61岁。
就这样,通琇成为全国佛教禅门一代宗师,世称“湖州报恩玉琳通琇禅师。”寺以僧显,荃步报恩寺也名闻海内。
报恩碑和石蒲墩的来历
当你来到练市北郊的荃步报恩寺前,就会见到一块长2.5米、宽0.9米、正面镌刻着“报恩”二字的优质乳白石碑和一个直径0.6米的石蒲墩。说起这碑、墩,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前被元兵追捕时,曾逃进荃步报恩寺避难,为此,朱元璋对天发誓说,若有朝位及九重,必至宝刹亲躬天佛,以报救命之恩。
果然,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他登基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原定于翌年春即临荃步报恩寺谢恩,后因江山初定朝务繁杂等诸般原因,直到洪武九年才去报恩寺还愿。
洪武帝亲临荃步报恩寺谢恩,御旨一出,朝野震动。刘伯温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既要通知沿途州府官员做好迎驾工作,又要布置一路的护驾措施,还要安排好荃步报恩寺的接驾、还愿等仪程。
荃步报恩寺虽说凭着悠久的历史名冠一方,但毕竟是座落于名不见经传的旷野乡村,远没有州城寺院的香火旺盛。这次闻得洪武帝来参佛谢恩,报恩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各级官员更是闻风而动,舟桥踵至古寺,立即部署寺院修缮及佛像塑金之事。官员们还认为圣驾一到其他事都可入乡随俗,但跪拜的蒲墩必须要与寺内的草蒲墩不同,再则圣驾下野还愿,乃千古奇事,须立一碑以昭千秋。为此,他们命石匠去道场山采来了一大一小两块优质石头,吩咐他们不分昼夜赶制“报恩”石碑和石蒲墩,完工后,石碑就立于寺前,石蒲墩放在大雄宝殿正中,铺上红毯以待洪武帝参拜之用。洪武九年(1376年)春,洪武帝择日携嫔妃,率百官,登龙舟,离古都,帆楫并举,浩浩荡荡往报恩寺而来。沿途官吏绅庶隔岸跪迎,山呼万岁响彻云天自不必说。不日,龙舟临靠报恩寺河埠,鼓乐声中,洪武帝在朝官的拥搀下离舟上岸,来到寺前,他望着寺前两棵三人合报粗的古银杏,望着金壁辉煌的大雄宝殿,不禁感慨万分:啊,曾几何时,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这寺内,比行乞于街坊的丐童还不如哪!如今,不用说金丝冠,九龙身,若一声断喝,可叫山低头,水倒流,同是一人,真是霄壤之别呀!想到这里他款款入殿,徐徐下跪,在震耳欲聋的鼓罄和诵经声中,十分虔诚地纳拜起来……
还传说当时龙舟进入寺前河流之时,大蚌作法,百鱼不动,因而河水特别清澈。还传说寺西侧太平桥下本来由南往北流动的水流也在这一天突然由北向南而流,成为该寺后来“北水南流”一大景观。如今,太平桥已废,小河也因建筑而断流,但若开通,“北水”照样会南流,寺前的河水依旧清澈无异味,这些,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荃步照山漾内大蚌求封
《练溪文献》载:“照山漾在溪(即练溪)西北九里千步村,水深数丈。相传有大蚌穴,其下秋夜月明往往浮出水面,形如履舟,光彩射目,或言其腹有宝珠。”
这说明,关于荃步照山漾大蚌的传说,在明清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今,大蚌求封的故事仍在一代一代下传。
说的是荃步报恩寺西面深达数丈的照山漾内有一只形如履舟的大蚌,修炼千年,成了蚌精。可它无封号,没入仙道之列,因此,在漾中既难扬善惩恶统率水族,又不能巡游其它水域。平时,除了月明秋夜偶尔浮上水面欣赏一下星月天景外,只能终日蜗居在自己的水晶洞府,在百无聊赖中长吁短叹。
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求封,更待何时?再说,朱元墇在报恩寺避难时,我还救过驾哩,难道他会拒封?
那么,大蚌说的救驾,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元璋避难于报恩寺时,蚌精凭着千万年修行的灵性,知道朱元璋不是等闲之辈,日后必成大器,因此吸水活穴处阻挡元兵忽满忽退的水都是它作的法,为救朱元璋脱险暗中立下了功劳。
却说洪武帝驾临报恩寺这天,蚌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子,轻移莲步入寺跪下。朱元璋见膝下突然来了一名天仙似的美女,觉得莫名其妙,便问:“卿乃何人,且长跪不起?”蚌姑便轻启朱唇,口吐莺语,把千年修身、暗中救驾、无缘修道、求封为仙的事全部说了一遍。朱元璋本是好色之辈,见蚌姑姿色可餐,早已心软,又听说它暗中救过自己,更是龙心大悦,便说:“好好,朕封你为护水仙子,统率吴地一切水族,再则,要永保这寺前河水不受污染,吸水活穴不容积水。”苦心寡诣潜修千年的大蚌今日终于得道成仙,它谢罢龙恩,欢天喜地地回到了照山漾水府。后来,它秉承旨意除了整饬吴地水族外,见寺前碧水有污,便口吐清水换之;见吸水活穴稍有积水,便立即作法将水吸之。
故事虽是传说,但史有记载的吸水活穴至今雨水哪怕水深过膝,但不一会儿便会荡然无存;别处水流变浊发臭,而寺前碧水永远清澈,无异味,这倒是真的。
朱元墇与练市羊肉
练市的酱羊肉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因剥皮红烧,故它的特点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别有一番风味。据说,连洪武帝朱元璋尝了练市羊肉后也赞不绝口
说起朱元璋吃练市羊肉,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
一次朱元璋遭元兵追杀,南逃途中躲进了练市北郊荃步报恩寺内的龙(佛)台内。到了黎明时刻,正觉得又饥又冷时忽闻到一阵香味,便情不自禁地在四周摸了起来。黑暗中他摸到了一包用荷叶包着的软绵绵的东西,破荷一闻,浓郁的香味直冲鼻孔。俗话说饥不择食,何况是这浓香诱人的东西,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狼吞虎咽起来。咦,这是什么东西?像狗肉,但又比狗肉好吃得多,再说,佛门净地,何来此物,莫非我朱元璋洪福齐天,这是天赐之物?
朱元璋正在边吃边想之际,突然一个黑影闪了进来……
进来的是谁呢?原来是一个刚进报恩寺不久的年轻和尚。他生性好游,又喜狗肉。刚进报恩寺,第二天就去练市镇上寻访狗肉。但练市人没有吃狗肉的习俗,而普食羊肉。小和尚无奈只好买点羊肉止馋。谁知羊肉一入口,乐得他差点跳了起来,为啥?因羊肉比狗肉好吃得多!从此,他经常偷买羊肉回寺,但不能公开吃,只好偷藏在龙(佛)台下的暗洞内。刚才正想入内解馋,不料羊肉被朱元璋吃得精光。因慑于佛规寺章,才不敢发作,只好自认倒霉。
后来朱元璋回到金陵(南京),把此事告诉心腹谋臣刘伯温。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是个饱学之士,虽然他没尝过练市酱羊肉,但知道练市独特的酱羊肉早就风靡四方,为此,他俩还派特使从练市购回了一大包酱羊肉过了一次羊肉瘾。
注:“着过”,练市方言,即很快穿过之意。
玉琳国师和荃步报恩寺
报恩碑和石蒲墩的来历
这说明,关于荃步照山漾大蚌的传说,在明清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今,大蚌求封的故事仍在一代一代下传。
朱元墇与练市羊肉
说起朱元璋吃练市羊肉,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
朱元璋正在边吃边想之际,突然一个黑影闪了进来……
前一篇:练市民间传说集锦(历史文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