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史】古代吴兴(湖州市区)“三道茶”
| 分类: 地方文史 |
古代吴兴“三道茶”
湖州周边等地流传着“三道茶”待客习俗,“三道茶”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先甜后咸再淡”。
头道茶为甜茶,意谓“甜介甜,甜一年”。一般是用来招待贵客,或是招待第一次上门的新客及来访的亲戚的。甜茶用“镬糍茶”待客较为普遍。镬糍即糯米锅巴,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淘干净,放铁锅内,加适量的水,煮成八成烂,然后用锅铲把饭刮压成薄片,即成镬糍。镬糍加糖冲入开水,即为“镬糍茶”,其味甜而易消化,也作点心充饥或作产妇食品。
第二道是熏豆茶。在湖州诸多的特色茶中,熏豆茶(烘青豆茶)别具一格。古诗《烘豆》云:“乍收豆荚已齐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点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盐。”所谓熏豆茶,其实只有几片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熏豆茶由青熏豆(烘青豆)、嫩茶叶,橘子皮、胡萝卜干、白芝麻、卜子等组成。有的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
熏豆用青毛豆熏制而成,用作熏豆的毛豆,常选用“十家香”稻熟毛豆,它鲜嫩饱满,粒大形扁色青,又叫“踏扁青”,以不太嫩也不太老的为上品。收获“十家香”一般在农历九月,晚稻还未开割之际。采摘青毛豆,人们往往要邀请几个亲朋好友帮忙。毛豆倒在八仙桌上,人们围在八仙桌边,边说边笑边剥毛豆。剥出豆粒后,在河边漂洗去豆衣、边膜。煮豆的柴火需用桑树上剪下称为“桑钉”的枝条,用水煮沸青毛豆半熟时,加适量盐,滤干,然后薄薄地、均匀地铺在铁丝网筛(旧时也用竹筛)中,用桑钉柴烧成的炭火,缓缓地焙烤,民间称之为“熏”。当反复翻动青豆、干燥至发出“索索”之声时,熏豆清香扑鼻而来,这种香味是来自熏的工艺和“十家香”本身。熏好的青豆放在事先缝制的布袋里,或搁在干石灰甏里,或贮藏于罐内,以免受潮。客来可随时取出冲泡,平时也可作粥菜,佐酒。腌制橘子皮要先刮掉橘络,切成长丝状用盐腌渍,放入瓶内备用(也可拌入少许炒熟的白芝麻)。丁香萝卜切成丝状或粒状,用盐腌渍,放在太阳下晒干。白芝麻炒熟即可。“卜子”,其学名为“紫苏”,因其果实咬在嘴里发出“卜子”声而得名。野生“卜子”秋后结果,果实很小,半毫米左右,圆形,黑色,也要炒过才香。茶叶是当年的新茶,家境好一点的买些上等的嫩茶。熏豆茶可谓色香味俱全:绿色的青豆,红色丁香萝卜干,鹅黄嫩茶叶,黑色的“卜子”和白色的芝麻浮在上层,金黄色橘皮躺在杯底(或碗底);淡淡的咸味中夹着丝丝甜味和缕缕清香;红绿黄白黑相间,可谓五彩缤纷;还有芝麻香,卜子响,成为待客的佳品。躺在杯底(或碗底)的诸多“茶里果”,湖地百姓用巧妙的方法取食:左手举茶杯(碗)至胸前,杯(碗)口朝里作45度倾斜,右手掌底轻轻拍击杯(碗)口,拍一下,杯(碗)底部的“茶里果”往上推一点,直至杯口,比用筷子或匙取食别有一番情趣。由于熏豆茶色香味俱佳,以熏豆茶待客成为湖地的习俗。每逢春节,人们还要在茶中加一颗橄榄,因形如元宝,寓意“招财进宝”。按照湖地的习俗,如客人不把碗中“茶里果”吃尽,便以为还要喝茶,主人就会一次次为你添水,不了解此风俗的,往往会闹出笑话来。熏豆茶在德清下渚湖畔还被称为“防风神茶”。德清三合乡封山禺山一带,为夏禹时代治水英雄防风氏古国。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当地老百姓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解乏,并备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烘豆茶”由此而来,被誉称“防风神茶”。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乡风。
“三道茶”最后一道是清茶。湖州人谦称为“淡水茶”。清茶者,茶叶与白开水也,这才是真正的茶。
湖地许多农家习惯用这“三道茶”招待首次登门“毛脚女婿”。“毛脚女婿”喝了甜蜜的“镬糍茶”、咸香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家的“第一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