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中语文思考与练习
第一单元
1、《乡愁》描绘了那些意像?意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2、《当你老了》中“爱你衰老脸上痛苦的皱纹”一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诗的尾声“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中的“它”指什么?
答:蕴涵着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他认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外表产生,不是因为外在的美丽,而是源于对内心的追求,心灵的相通。也有一种告诫人们珍惜爱情的意思吧,因为真正爱你的灵魂的人不多,也许就那么一个。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中的“它”指的是爱情。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咬牙、握拳!要透过乌云看到太阳。
4、在《蒹葭》中使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有什么好处?
答:它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歌咏中,传达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和韵味。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5、《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词开篇就是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6、了解《虞美人》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答: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第二单元
1、简要叙述《红楼梦之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主要情节怎样的?
答: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时,发现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为向贾府献好竟只胡乱判了些两银子,为薛蟠平了此事。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京都荣国府住下。
2、从葫芦僧判案中分析贾雨村的性格特征
答:贾雨村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主要人物,把握分析好他的性格特征,对理解全文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贾雨村一上任就遇到一件人命案,在断案开始,当他听到凶手至今还逍遥法外时,他勃然大怒,发签拿人,貌似公正,恰在此时,门子使眼色,情节一转,贾雨村不再拿人。而由狐疑到密室问原由。在密室里,贾雨村对门子由大惊到携手赏座、称故人,认贫贱之交等言行,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把他虚伪狡诈、装腔作势的性格勾画出来。
贾雨村在断案过程中,对恩人之女英莲毫无怜悯之心。为了个人的前程忘恩负义.在对待门子献策问题上,本付合心意,却假惺惺地说:“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谒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也.”表现了他老奸巨猾、伪善之极。心中主意已定,还要遮上“清正”的面纱,不露破绽。
贾雨村在案件结束后,疾忙修书邀功请赏。在对待门子是卸磨杀驴、最终发配。随着案情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逐渐达到高潮。在整个断案过程中,对贾雨村上谄下陷、阴险毒辣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3、“十八岁出门远行”“寻找旅店”这些句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说中事件的叙述有着写实与象征的双重意味。
一方面,主人公确实独自行走在大路上,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寻找旅店、搭车、苹果被抢、被揍乃至被抛弃……这些情节都具有真实的质感和内在的逻辑性、合理性,让人信服。
另一方面,它们又充满象征意味,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像一般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描写那样直白与简单。
初出茅庐的他是怀着蓬勃的朝气和探索世界的热烈情怀踏上人生征途的。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一棒,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特别是苹果事件,更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不合理和强盗逻辑,它让这个怀着纯真的理想与强烈的正义感的青年感到迷茫,感到无助,感受到了世界的荒唐和现实的残酷。
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
4、《橘子》一文中我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我”的感情先抑后扬。独自在车厢时是阴郁和烦闷,看到俗气的小姑娘时是不屑和轻蔑,到小姑娘抛橘子给弟弟时是震撼和喜悦。
第三单元
1、作者为什么说“我很重要”呢?
答:在她看来,这是因为“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的唯一的个体, “我”是人类历史当中不可取代的“精致一环”, “我”是两组生命基因的偶然嵌合, “我”对于我的亲人“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我”是孩子至高至尊的唯一, “我”是朋友再也找不到的“一模一样的成品”, “我”是“我的工作我的事业”“不可或缺的主宰”。这一切的一切汇聚成“我很重要”的因由。作者用生动和形象的语言,一一诠释了“我”的生命价值的重要性。在诠释的过程中,没有空洞抽象的道理,没有枯燥深奥的语言,而是把说理与抒情融为一体。
文章的语言圆转流利,清晰明快。在论述“我很重要”的过程中,作者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缺或”的表现,通过连缀铺叙,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喊出:“我很重要!”
2、《雪天》一文中形容我的心里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那个“风雪之夜”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形容我心理变化的词语:胆怯 、怀疑 、动摇、平静、释然
给我的人生启迪: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3、什么是复述?
答:复述就是将原材料中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或抽象化,使之变成自己的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转换能力。在人生的许多场景中,我们常常通过复述,穿越纷繁的语境,提取生命的认识和意义,并置换成为自己人生成长的华美背景。
4、复述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答:(1)题目扩张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分析一些问题,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连接法。段意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就全篇文章来说是局部,如果把每段段意连接起来,是文章的整体,也是主要内容。
(3)重点归纳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个字上下工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
第四单元
1、在接待来客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答:(1)态度要真诚,要尊重客人,给来客以贴心的感觉。
(2)说话要得体,要充分关注说话的场合与对象。
(3)说话要文雅,要体现说话者的涵养与品位。
2、在打电话交流时应该做到哪几点?
答:拨打电话的时间应适宜。
(1)拨打与接听电话应该注意礼貌文雅。
(2)说话声音清晰明朗,预期语调调整到最佳状态。
3、计划写作应注意哪几个原则?
答:(1)对上负责的原则。要坚决贯彻执行当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注意。
(2)切实可行的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可盲目冒进。即使是做规划和设想,也应当保证可行,能基本做到。目标明确,措施要可行。要求也可以达到的。
(3)集思广益的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博采众长,反对主观主义。
(4)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5)防患未然的原则。要预先想到计划实行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应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补偿方法。
4、小品与相声的区别与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相声以说来表演为主 而小品就是小的戏剧,除了说还有动作,场景 相声 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活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
小品的特点是小,但它仍应具有戏剧作品主要的因素 。它应该有一个中心的事件;有矛盾冲突,而且一般来说矛盾冲突应该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同时还要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由于小品的篇幅小,演出的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所以要求事件比较单纯,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幽默。小品虽然短小,但仍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开掘生活中国小农具的种类和用途修剪绿篱墙、草坪的内涵,真实、深刻地去反映和评价生活,并揭示出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