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野百合的别样年华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童诗倩专访
今天,她走下讲台,走近我们,带我们一起走进德语的魅力世界,回首那些年的青葱岁月,重温自己求学时代的闲情旧梦……
人如百合,清丽脱俗
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
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
童老师清丽的气质恰同诗中百合。笔者第一次见到童老师是在开学的师生见面会上——一头干净利落扎起的黑发,简洁素净的衣着、大方又端庄,目光透着一股蒲韧般凌厉的神采。简单明了,教人难以忘却。
在采访童老师之前,笔者对童老师受到学生们的不绝赞誉之事有所耳闻,这次采访更是满足了一些微博粉丝及同学的呼声。
采访开始之前,童老师还在细心地为学生做专业方面的指导。言语间严厉而不失柔和,指导恳切又包含关怀。一段简单的开场白后,童老师和笔者轻松地聊了起来。
求学追梦,别样青春
作为德语系主任,年轻的童老师在被问及对这一职位看法时说道:“我觉得这仅仅是一个称呼而已,并不意味着有什么其他更深层的意义。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我肩上有这样一份责任,我应该全心地去做更多的服务工作。”谈到与其他教授、老师等共事的压力时,童老师莞尔一笑:“我觉得我没有在意太多,我本身比较随心一点。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
虽然年轻,但身为“八零后”的她已走过教育生涯的11个年头。谈到曾经的游学生活和工作经历时,童老师双目炯炯,饶有兴致地带我们走进了学生时代的难忘岁月:“还记得当年高考那会北外(北京外国语大学)在重庆的语言专业只招四个人,我是一直都带着学德语的兴趣就进去(学习)了。那时的学习比起你们可是辛苦多了,光是和自己的搭档练对话断断续续每天都得好几个小时。后来大三分专业方向,也是凭着个人兴趣选择了‘外交和经济’。2004年毕业的我其实挺矛盾,一方面想和其他北漂青年一样闯闯生活,另一方面我又十分恋乡。不得不说,是缘分让我遇到‘西大’(西南大学)的朋友,并在西大扎根成长。”大学毕业便就业的她曾承受着巨大压力,可童老师就这样平和地接纳着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陪伴着自己的第一届“新面孔”走过了4年的春夏秋冬。
寻着一腔热忱的求知梦,童老师前往德国莱比锡进修,这段日子给她带来的是镌刻于心的回忆:“虽然是初到德国,却没有太大的好奇心,我只是记得日子很苦。整个硕士阶段要修的课程我在第一年就全部修完,回国后我也是边工作边完成我的论文。埋头于各种书本之间,奔跑在各大图书馆,现在想起来时间真是过得好快。”
那些年北京的天空蔚蓝,记忆不曾带有阴霾;那几年的留德日子恍如昨日,辛苦却实在。可人就像一只鸟,不论飞多远还是会眷恋家乡的温暖怀抱。重归家乡,她在西南大学继续了她的教育生涯。
自信育人,传承希望
与童老师的谈话不觉中已接近尾声,笔者就广大德语爱好者向老师讨教德语学习的方法。对此童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德语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是接触德语太少,因此说的机会更少,除此莫过于多看和多听。要知道学习语言其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
在访谈最后,童老师对学生们提出希望:“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首先我们是要完成应试教育,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但事实上,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德语本身,从大的方面说是能够做好中德交流的桥梁;从小的方面说是能够真正将其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并延续下去。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在德语学习上取得成功。”
尽管那些年的岁月已渐渐淡去,时光湮没了曾经的欢声笑语,可是她也曾经历,那野百合般的别样年华。求学路上的闲情旧梦,同桃李之师与育人之德,终成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