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给孩子制定“家规”?

(2014-02-10 10:21:06)
标签:

给孩子定家规

如何教好调皮的孩子

有利于成长的方法

定家规的原则

儿童心理辅导

分类: 主任专栏

    制定有效、合理的家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您的孩子躺在商场里的玩具柜台前撒泼打滚;和小伙伴生拉硬拽地抢玩具;在家里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可是又不想收拾……
    在没有受到限制之前,孩子往往通过任性妄为的举动不断地检验自己被允许的行动范围。孩子经常通过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来判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家长只是根据情况和心情来把握尺度,或者家长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产生混乱。如果这种混乱重复下去,孩子就会错过了熟悉规则的时期,进而养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坏习惯。

http://s5/mw690/0044iZPagy6GtnRcwdK24&690

 

    但是,如果在家里制定一些规则,形成家规,便可让孩子逐步养成规则意识。一般来讲,3-6岁幼儿阶段是孩子显意识形成的启蒙阶段,家长在此关键期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心理边界”,对于孩子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和人际规则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遵守社会和生活中的规则能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能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具体可行的家规,可以纠正和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能让孩子明确界限,守住自己的界限、尊重别人的界限,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展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孩子学会自我负责。

    制定“家规”的原则
    怎样制定家规才更加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呢?同时又让孩子更加顺利且愉快地执行“家规”?
    首先,告诉孩子制定家规的目的和意义。家长要明确说明制定和执行规则的理由。不要只是无条件地命令孩子“你要这样做”,而是应该以温和平等的方式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有利于自己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正确处理遵守规则与发挥孩子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家长在制订规则时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自由,以保护他的自主性。可以让孩子逐步参与制订规则的过程,充分表达孩子的想法,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同时孩子对规则的认可度比较高,执行起来也更加顺利。
    第三、制定的家规必须合理,简明扼要,让孩子能够明白,也能够做到。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水平来制定相应的家规,让孩子充分明白怎样去执行规则。同时制定的规则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水平,要有可操作性。
    第四、 根据孩子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定的家规一定不要过于严厉,但也要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对于乖顺听话的孩子,要采用一种启发式、鼓励式的方式让孩子从内心逐渐接受和认同制定的规则;对于任性、淘气、顽劣的孩子则要以限制性方式对其言行进行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但一定排除暴力方式。
    第五、把持底线。家长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愉快的哭泣。家长要明确孩子可接受的行为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这条界线是什么,以及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

http://s5/mw690/0044iZPagy6GtnV2tdWb4&690

 

    家长在制定“家规”时需要注意什么?
    1、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给孩子制定家规时,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有安全感,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2、父母在孩子执行规则面前要保持一致。
    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是很强的,不要让他利用家长的分歧来“钻空子”。父母之间有分歧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可以事后再做沟通。
    3、父母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大部分家规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更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父母不能单方面的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了违背家规的事情,这样在孩子面前就丧失了信誉度和权威感。
    4、在贯彻“家规”时要坚持不懈,监督落实。
    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好的效果在于坚持,家长更不能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坚持原则,使“家规”变了质,这样家规仅仅流于形式。

    推荐文章:如何把爱和规矩同时传递给孩子?

              母亲:如何成为孩子的镜子?
               青少年心理咨询网
              情感心理咨询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