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研中有一道题,问“冬至”是什么结构。靠谱的说法也就两种:1主谓(即陈说格);2偏正(即修饰格)。恰恰我纠结的便是这两项。按照N大学G老师的说法:“冬至”就是冬天的极至,因为这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么分析就是修饰格,我考试时就是这么答的,因为我不可能在考试时花大量的时间去论述我自己的观点,还是随大流比较好。但事实上,我个人持有另一种看法:(从普通地里学原理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名堂)
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所划分的季节称为天文季节。欧美各国大都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即二分二至)作为天文四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则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作为四季的发端。这种季节的划分是把地球公转轨道均分为4段,地球公转经过每段的时间间隔即为一个季节,称为天文四季。由于我国农历采用的月是朔望月,所以,每个天文季节的开始日期是不固定的。朔望月的每个月虽然有月相上的意思,但不能反映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缺乏气候意义。因此到20世纪初,我国也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一样采用格里历(阳历)。并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天文季节,只不过它不是把天文一周划分为四份,而是24份。由于天文一周并不是正好365天,所以每个节气的长度不等于1天,而是有1~2天的出入。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四季而立,以及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事事宜
春分、秋分
昼夜平分,其后适中,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冬至
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雨水 下雪的季节已经过去,开始降雨
惊蛰
春雷乍动,藏在地下的小动物苏醒
清明
天气转暖,晴明,草木萌动
谷雨
谷雨发荣滋长之际,雨水正需
小满 夏熟谷物籽粒饱满单位成熟
芒种
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的种子成熟,可收割
小暑、大暑
一年中最热时分
处暑
炎热时分结束,天气转凉
白露
气温迅速下降,湿度高,夜间呈露
寒露 天气越来越冷,露水凝重
霜降
气温降到0度以下(以黄河中下游为准),秋霜始降
小雪、大雪
开始降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季节
由此可见,“冬至”应该是“冬天到来”的意思,是主谓结构。大家怎么看,请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