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道和独木桥之争
(2017-03-23 11:48:25)分类: 时事评论 |
2016年,《人民文学》发表了作家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塘约道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今年3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参加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到:我是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看到《塘约道路》的,后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塘约做到这样,关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新时期的大寨。我看了那篇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
俞正声还指出:塘约精神还是不简单,还是要发扬。发现这种典型,然后鼓励这种典型。
俞正声赞扬的“新时期的大寨”——塘约村,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贫困村。全村921户、3300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承包到户的耕地1572.5亩,经承包地确权后实为4862亩。农民的农业收入有限,全村1400个劳动力,最多时有1100人外出打工。2014年受灾之前,全村人均收入大约在4000元左右,村里还有部分贫困户。2014年6月3日,塘约村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灾害,许多房屋、田地被冲毁,道路被冲垮,村民们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穷则思变,大灾之后,塘约村的村民们在市委和区委的指引下,选择了一条组织起来的道路: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建立起“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新型集体组织,把全村分散的人都组织起来,抱团救灾、抱团发展;把全村的土地都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由此,塘约村从灾难中贫困中崛起。灾后两年,塘约村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
这使我想起了1980年9月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发生的一场关于阳关道和独木桥的争论。座谈会主要讨论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讨论中,对于可否实行包产到户的问题,引起了争论。以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为代表的多数同志主张集体化,反对包产到户;贵州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主张包产到户,说:“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面对争论,中央对包产到户问题,从政策上作出了如下规定:“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后来,安徽小岗村18个红手印被树立为典型,于是,全国一夜之间取消了人民公社,都走上了包产到户这条独木桥,至今已30多年了。
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年取消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出现了所谓的“三农问题”。尽管中央多年来连续发出一号文件,“三农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塘约村的干部和村民,经过30多年的实践,才深刻体会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没有人再捆住农民的手脚,农民的浑身劲都使出来了,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拼命挣钱,但这并没有让农民富起来,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反倒使家庭变得支离破碎,留下一堆社会问题。农业收入下降和外出打工还导致30%的土地抛荒。一家一户的农民无力抵御市场和自然的风险,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跌入贫困。他们意识到,“单打独斗没有出路”。于是,又重新走上了组织起来的合作化道路。
塘约村的实践表明,农民中孕育着一种走合作化道路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使农民掌握自己的命运,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塘约道路,就是社会主义的阳关大道。而小岗村的实践也表明,包产到户的独木桥,是越来越走不下去了。阳关道和独木桥的争论,应该到了作结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