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定锡剧的点滴回忆
(2014-01-04 22:02: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史海一叶 |
关于嘉定锡剧的点滴回忆
由于我为嘉定博物馆主办的《疁城文博》写过几篇文章,也算是《疁城文博》的一个作者吧,所以,我有幸于2013年的最后一天应邀参加《疁城文博》迎春茶话会。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疁城文博》迎春茶话会了,第一次是2012年12月在孔庙举行的,这次移到了嘉定博物馆新馆。为此,我特地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先参观新馆。
嘉定博物馆新馆地处嘉定中心区域,东邻著名的秋霞圃。新馆的建筑风格古朴、雅致,和秋霞圃连为一体,使人感到博物馆是秋霞圃的门面,秋霞圃是博物馆的花园,两者相得益彰,更显得博物馆的大气,也体现出了嘉定人的智慧。
在新馆,我仔细地参观“疁城印迹”和“练川集萃”,再次回顾了嘉定八百年的历史,欣赏了馆藏的书画、陶瓷、玉器、铜器、钱币等文物,深感嘉定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新馆的二层展示的是嘉定的社会生活,其中“嘉定戏剧”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打开“嘉定戏剧”,原来的久违的嘉定锡剧。看到屏幕上介绍的嘉定锡剧的历史和袁嘉兰等著名演员表演的锡剧片断,勾起了我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引起了我对嘉定锡剧坎坷命运的诸多感慨,又燃起了我对振兴嘉定锡剧的期待和希望。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锡剧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嘉定锡剧团摇了一条船来到我的家乡演出,船就停靠在我家西面的小河旁,舞台就搭在我上小学操场上。那时候,嘉定锡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每到一地演出,当地的农民象过节一样,广邀亲朋好友来看演出。虽然我看的第一次演出的剧目现在已经记不起了,但锡剧优美的唱腔,却深深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从此我成了真正的“锡剧迷”,一辈子痴情不改。
1958年我考进嘉一中后,接触锡剧的机会就更多了。记得有一年嘉定锡剧团到嘉一中演出,舞台就设在“草饭厅”。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演出的剧目是《恩仇记》,对剧中的主要演员濮阳、林月珍、汪秀英等 ,更是如数家珍,特别是对濮阳,由于他的儿子濮连宝是高我几届的校友,更是崇拜有加。
1959年4月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濮阳、林月珍被邀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锡剧《双推磨》,受到赞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嘉定锡剧团的鼎盛时期。当时上海有四个锡剧团,嘉定锡剧团是最好的一个。记得当时在嘉定大礼堂举行四个锡剧团联合演出,演出的剧目是锡剧经典《珍珠塔》,演出盛况空前。当时在大礼堂前面挂出的四个“方卿”和四个“陈翠娥”的大幅彩色剧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而濮阳创立的“濮腔”,高亢、圆润、浑厚、遒劲,有别于江苏锡剧而另竖一派,受到同行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欢迎。
嘉定锡剧团不仅演出传统剧目,还创作演出现代戏。他们创作演出的反映嘉定历史上“五抗斗争”的现代戏《六里桥》,据说曾经晋京演出。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一个好的剧团,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嘉定锡剧团这么好的一张名片,由于种种原因,被解散了,使人扼腕痛惜。好在嘉定锡剧已经列入嘉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还有一批坚守锡剧的老演员,锡剧在嘉定有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嘉定的经济实力,使我看到了振兴嘉定锡剧的希望。希望一直坚守在锡剧阵地上的原锡剧团的演员们,发挥濮阳、林月珍等前辈演员的优良传统,把他们的事迹和剧目整理出来,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农村去,培养锡剧的接班人和新时代戏迷。这是振兴嘉定锡剧的基础。你们身上肩负着振兴锡剧的历史责任,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广大戏迷和观众的期望。希望嘉定的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重视和支持嘉定这张曾经光彩夺目的名片,使她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辉,建议在条件成熟时,重建嘉定锡剧团,不要让嘉定这朵奇葩,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2014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