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王者旨于赐剑

(2017-06-16 22:48:38)
分类: 青銅器
http://s3/mw690/00444yCWzy7bVizXOOCe2&690

【越王者旨於赐剑】

  越王者旨於赐春秋后期,通长64cm,宽4.7cm,重1kg。
  剑前略有弧曲。“茎”作实心圆柱形,茎上有两道箍,便于缠“缑”“格”宽而厚。剑格两面共有铭文8字,一面为“越王者旨”;另一面为“越王於赐”。
  此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於赐”。“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赐”则为名。越王於赐即越王鼫与(公元前464年—前459年在位),他就是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之子。
  与此剑同铭器传世共有7件。

在寿县博物馆古代兵器藏品中,有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赐”剑。这把距今两千多年的宝剑,出土于寿县西门外一座战国早期蔡国贵族墓葬。剑身通长54.5厘米,宽3.5至4.6厘米,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合成。喇叭状剑首,柄上有两道凸箍,上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剑格两面,都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白色双勾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虽然历经几千年 蚕丝连衣裙,依然寒光湛湛,锋利无比,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当年持剑者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景中。1955年11月,浙江省博物馆在香港国际拍卖中心购得一柄战国时期“越王者旨于赐”剑,和该馆所藏的这把宝剑完全一致。
  “者旨于赐”,是越王勾践之子鼫(shí)与,古越语的缓读音为者旨于赐,联读为鼫与,公元前464年至前459年在位。剑的铭文称“越王”,应该是鼫与在位期间铸造,至今已有2460余年。
  春秋战国之交的寿县,称为寿春,属州来国管辖。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后,这里成为吴国季札的封邑,不久,蔡国又将都城迁到这里。这一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战争频繁。为报杀父之仇,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4年大举攻打越国,大败越军后攻入越国境内,越王勾践求和,率余下军民向吴国朝贡。吴胜越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93年与楚国反目的蔡国,为求得吴国保护,请求迁都到州来。于是州来成了蔡国的后期都城,吴国成了蔡国的靠山。然而,时刻不忘亡国之恨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在20年后反戈一击,灭了吴国,又发兵北上,与齐、晋诸侯在徐州会盟,一时间,“越兵横行于江淮东”。失去靠山的蔡国步履维艰,只能再投靠越国。
  公元前473年,蔡声侯产即位,他与越王鼫与是同代人,积极促进两国关系和好;尤其是越王鼫与即位后,两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这件“越王者旨于赐”剑及寿县地区出土大量越国兵器,正是越、蔡两国关系在声侯产和越王鼫与一代密切交往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印证了文献中记载的“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这段历史。
  春秋战国在历史上是诸侯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也促使我国青铜兵器得到长足发展。在吴、越地区涌现了像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高手,使吴、越兵器成为当时市场抢手货,被世人视为珍宝。这一点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史料中常把吴越之剑说成是地气所然,只有吴越本地的特殊地气和吴越本地所产的金锡之材,才能成就吴越特有的宝剑;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说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子巧”,形象总结了得到再多宝剑也不如掌握越国铸剑技术,把越王剑的珍贵之处归结在铸剑技艺的高超。目前国内已经发表的文献中记载的越王剑不过数柄。这柄越王剑,历经两千余年沧桑,丝毫不减当年锐气,正如三国曹丕在诗中所赞“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越王剑以其精湛而又独到的铸造工艺,在我国古代兵器中独占鳌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