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孔子读易》背后的励志故事:韦编三绝

标签:
古琴古琴文化 |
分类: 好文推荐 |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http://s7/mw690/0043WYBLzy77j3ux4j466&690
《问礼老聃》
绢本 设色 每页阔66.2厘米 高41.4厘米
《孔子圣迹图》刻为明彩绘绢本,共36幅,纸裱成册,此图为《孔子圣迹图》之一《问礼老聃》。图中事迹,主要依据《史记·孔子世家》,有文有赞。
图中所绘内容为鲁昭公廿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由曲阜到洛邑,不远千里向周朝柱下史老聃学习周礼。
《孔子圣迹图》绘画精细,设色鲜明,人物生动传神,背景安排周密,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
http://s9/mw690/0043WYBLzy77j3yAztC98&690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琴曲可见于清代王元伯《治心斋琴学练要》,据说为张孔山所作。
张孔山,清代蜀派琴学大家。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师从浙江琴家冯彤云先生学古琴,得冯的真传,咸丰年间(1851~1861),他在四川青城山中为皇观道士,并传授琴艺,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古琴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子读易》为古琴曲之珍品,曲意苍茫深沉,余音回响,表现的是孔子秋夜读《易》体道的情景。
http://s7/mw690/0043WYBLzy77j3AG8lw26&690
《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经解》中讲《易》之教使人「洁静精微而不贼」。认为读《易》让人心地纯净,心思精密,从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http://s11/mw690/0043WYBLzy77j3CKRoSaa&690
相传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以至于「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春秋时期多以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编连起来,称之韦编。三,指多次。孔子反复读《易》,以至于将牛皮绳弄断多次,可见,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学习、研究的刻苦程度。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古琴曲契合周易这种精神,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古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http://s10/mw690/0043WYBLzy77j3HVeDn89&690
古琴乐曲第一段凝重端方。「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意味着事物的开始,坤意味着事物的完结。古琴声明朗开阔,表现浩浩荡荡的洪荒之始。「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简易中蕴涵有无数的变化,引领了世上万物花开花落,生生不息。
第二段开始直接进入全曲的主旨部分,阴阳变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日月推移,寒暑交替,天道的隐与现,君子遭遇的穷与通,无一不体现着阴阳之间的消长变替。
古琴曲中,在六弦以琐的手法与随后靠左手在七弦上细微快速地摆动而形成的一组旋律反复出现,似是孔子在这悠长的思虑中受到阻碍,举棋不定而多有徘徊;在这若隐若现的旋律过后却又变得极为明朗而悠长——先是六弦七徽上到九徽,再是从九徽上到七徽。似是孔子的思绪在短暂的徘徊过后变得豁然开朗,又似乎隐喻「变易」的道理,穷极变通,否极泰来,当事物走向一个极端时往往会转到相反的方向。这种往而复归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轮回,而是经历了许多细微精妙的变化,妙不可言。几个打团出的高音,表现了孔子初窥大道的激动,同时了引起下段更深一步的探索。
http://s11/mw690/0043WYBLzy77j3KuhFo1a&690
第三段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段旋律的重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古琴曲在这里比第二段更加的沉厚明朗。孔子的思绪已经变得极其肯定,没有了第二段那种欣喜,而以一种更沉稳平和的心态体验大道。细微快速之音再度响起,于此更像是一种应证的意味——即使在极小而被人忽略的事物中,也有着盈虚消长的变化。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掌握了变化的规律,人才不会在看似混乱的世间迷失方向。
第四段超越了前两段的似断复联,声音开始变得飘逸灵动。这时的孔子已将自然之道与人伦之道结合起来,自然现象的变化也说明了人事活动的规则。心中存有大道,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于是,古琴曲在一串流畅的泛音中慢慢消逝,留下天地间旷远的回响。
http://s9/mw690/0043WYBLzy77j3OPg48a8&690
于此碧空如洗的秋夜,月下听古琴,在空灵洒脱的弦音中,让我们随夫子一同体认道的深厚与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