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李祥霆:“故宫的九霄环佩我没弹过,我的师兄弹过,说声音一般。国家博物馆那张我弹过,声音普通。辽宁那张,过去有人弹过,也没说好。”
现在世界上可以确信为唐代的古琴不超过20张,多在大博物馆或国家单位,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张,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故宫所藏九霄环佩
故宫之“九霄环佩”最为出名,其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
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
何作如先生所藏九霄环佩
关于何作如先生的这把九霄环佩,也曾被人认为声音一般,只能当做文物,后经李祥霆老师之手,最终得以发出绝世之音。此琴乃是何作如先生2003年夏拍345万元购得,而何作如当时在回答记者之问时说:“太便宜了”,可见此人的气度和见地。
2004年夏,学生张君告诉李祥霆,何先生携九霄环佩琴至上海邀请各地古琴名家相聚赏琴,当时恰逢李祥霆在伦敦和南京有两场演出,只能抱憾与宝琴失之交臂。可是不久却传来名家们对此琴“声音一般”、“徒有其名”、“令人失望”等评价,令李先生大为不解也令琴主郁闷之极。
是年9月,忽闻“九霄环佩”已至北京,张君相告,如果老师有兴趣,可以送来家中欣赏。第二天张君携琴前来,褪下琴囊,置于琴桌,李祥霆有旧友重逢之感,略一按弹,其一二三弦宏松、润透、雄伟、深厚异常,音量强劲远高于所见过古代良琴,五六七弦则如常见之古代中等音质琴之音量,显得一般,弹至三小时后所有弦声都出来了。六七弦已成松透、深厚、润朗之境。李祥霆唯恐自个错觉,忙问张君感觉如何,张君答,有同感,并非错觉。两人皆兴奋不已。张君转达琴主之意,此琴可放家里再弹一晚,明日何先生宴请时再归还便可。李祥霆转谢,但这琴极端宝贵,担待不起,放在家里责任太大,还请先奉还。
次日赴琴主何先生之约到一个茶艺馆雅间。那是个约20平方米的空间,石地面,硬质墙壁及顶棚,毫不吸音,在硬木桌上放好“九霄环佩”,略一按弹,奇音顿起,比在家里的感觉又好了很多。
其后,在深圳设有工厂的何先生先后安排了深圳、广州文人之聚,李祥霆到场奉琴展示古代经典之曲及即兴之奏,举座欢欣。古琴首次公开面对社会公众是在2004年11月的“金庸泉州文化之旅”的演出活动中。李祥霆弹奏了《流水》、《广陵散》等经典古曲,琴之音色音质再次得到检验。
李祥霆感叹,有此旷古未有之幸。他弹过的11张唐代古琴中,以此张“九霄环佩”音韵最佳,其他5张音韵极佳者,两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两张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已不许再为人所触碰,另一张为私人珍藏,如此国宝级文物按常理在任何藏家之手都是不可轻易示人的,更何况再三再四地予琴人在公开演出中呈现于世,为世人展示中华文明之高之重,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九霄环佩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九霄环佩
四张九霄环佩,虽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则完全一致。故宫博物院”九霄环佩“腹内刻有”开元癸丑三年斫“的年款,但开元三年乃乙卯(西元715年),而非癸丑,癸丑为西元713年,这一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之先天二年壬子(713年)。当年又改元为开元元年,因此”开元三年“之”三“或为原用墨书之”元"字,因年深日久字迹不清导致误刻。笔者尚无机会察看此琴腹款,不知确否如此,如"三"字确非"元"之误认,则系伪款。历史博物馆之"九霄环佩"腹款已不可辨,1980年前后我与吴景略师一起去看,反复观察并得以按弹,却实在无法看清楚腹内之款。而辽宁博物馆之"九霄环佩"尚未发现有年款。四者相比,开元元年及至德丙申"九霄环佩"更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