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到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先导,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故有“文艺复兴“之说。但它不单纯是复兴古代文化,还借此摆脱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桎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发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潮,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文学的中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是新的人性论:对人的自然本能、感性欲望和理性的肯定。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都体现了对人性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肯定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基于基督教消极被动的人生观和对死亡前景的预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排斥世俗生活,敌视日常经验和自然知识;他要求民众对基督教教义盲目信靠和追随,不必诉诸理性的思考。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人的创造力被压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被遏制,社会的发展也失去了活力和动力。而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人摆脱了中世纪时的佚名状态,人被放置在历史活动的中心,个体自由、人性发展、自我实现成为人生奋斗的重要目标。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以人性及其成就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价值,宣扬人的尊贵和卓越。这种对“神性”的破除和“人性”的重塑相互斗争,是人文主义关于人类本质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改变。在彼特拉克的《歌集》中就表现出了这种斗争,彼特拉克一方面追求世俗爱情和现实幸福,另一方面又渴望灵魂得救和宗教皈依。终生在诗歌中歌颂一个恋人,在现实中却与她保持距离,这些都具有中世纪文学描写爱情时重视精神个宗教崇拜的特点,但是《歌集》最大的创新还是对爱情世俗化、人性化的描写。这说明,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完全的走出中世纪的桎梏,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但也是他们带来了人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二、提倡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现实幸福高于一切。
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人有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权利。人文主义者重视爱情体验和财富,他们认为爱情是上天赐予的奇妙果实,应该赞美和追求它;他们认识到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给人带来有尊严的生活,勤劳致富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甚至是实现信仰的重要途径。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马》虽然借用骑士传奇的题材,但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它打破宗教偏见,表现基督教与异教徒之间的爱情,并将这种爱情置于全诗的中心。在作者看来,爱征服一切,人应该勇于追求爱情,享受现实幸福。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基本思想就是反对禁欲主义,嘲笑中世纪的苦行理想,表现“幸福在人间“的思想。托夸多·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的爱情故事也是”爱征服一切“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有力体现。
三、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
人文主义反对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崇尚知识和创造。中世纪神学并不排斥理性,只是将信仰置于理性之上,同时它主张的理性桎梏了人的精神自由。所以人文主义主张反对神性呼唤人类理性,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最初通过对古代世俗文献的搜集、翻译和研究,播下了自由思想的种子而后使追求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期人文主义认识到私欲膨胀等所带来的后果,就将基督教主张的仁慈、博爱思想吸收进来,使之更加丰富,更符合人性完善、协调和现实发展的要求。《巨人传》中详细描写了两代巨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他们钻研数学、天文学、音乐、修辞等学问,参加各种体育游戏,接触自然,培养德性,学习礼仪,心智与人格都得到了健全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学识渊博、能建功立业的人,这些完整地表达了人文主义教育尊个性、重自然、讲实用,强调人的综合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也表达了资产阶级金钱法律主义的原则。
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恩格斯对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全面、高度的评价,称其为“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进步的变革“。经过文艺复兴,欧洲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视野,人本思想,民族意识,科学精神,劳动与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基础,并未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