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景山最早的公交车故事

(2020-05-02 09:03:30)
标签:

怀旧

历史

文化

杂谈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首都郊区的石景山,在20世纪50年代开通了五条公交车线路。分别是37路、36路、54路、81路和47路。

石景山最早的一条公交车线路,是1950111日开通的北京到石景山的“京石路”。195612月,京石路更名为37路。197211月,随着北京市公交线路调整,一大批公交车线路前面都加了一个“3”字,37路更名为337路。

建国初期,北京公路上跑的汽车基本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美国车和苏联“老大哥”以及东欧生产的汽车,还有一些日寇投降时留下的日本车。而公共汽车大都是用战利品美国“道奇”军用卡车和国产“解放牌”卡车改装的。由于北京市对石景山工业区的重视,为337路调配了五十年代从捷克进口的“斯柯达”客车。“斯柯达”是享誉东欧的名牌汽车,红色车身,从车窗往上到车顶是乳白色,造型庄重大气,开出车站很远还能听到柴油发动机轻快的轰鸣声。后来国家又从捷克进口了“克罗莎”大客车,性能更好,造型也美观,这批车大部分留在了首都汽车公司,作为接待外宾和国事活动的专用车。

石景山最早的公交车故事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337路的“斯柯达”已经非常陈旧了,车窗露风,人造革座椅千疮百孔。但是却没有新车替换。当时,337路是连接北京城和石景山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在地铁1号线没有开通之前,石景山居民进城到王府井、西单和大栅栏等商业区买东西,大多乘坐337路车。

337路的乘客除了石景山居民,最大一个群体就是首钢职工了。1970年,首钢在北京市招收了一批应届初中毕业生,乘337路上下班的人骤然增加,使这条线路不堪重负。为了提高载客量,公交公司在“斯柯达”后面加挂了一节车厢,车厢模仿“斯柯达”客车外形,只是小了一号。这个办法使337路的压力得到了一定缓解。为了更好地服务首钢,337路还在早晚时间加开了直达班车,终点站和始发站设在首钢厂东门,为首钢职工上下班提供了很大便利。为了多拉快跑,337路在下上班高峰时段采取了连续几站不停车的办法,于是便有了“一站八宝山”的真实笑话。

石景山最早的公交车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337路终于更换了国产大通道客车,之后车型不断更新,如今又用上了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337路运营近70年来,在石景山(金顶街)的终点站一直没有变,而设在北京城里的终点站却多次变动。在我的记忆里,337路在西单、宣武门、长春街都设过终点站,目前的终点站在公主坟。

36路公交车开通于19511015日,这条线路西至门头沟圈门,东至前门,路长36.09公里,是北京市开通的第一条从城区到远郊区县的公共汽车。第一代36路汽车是用美国“道奇”军用卡车改装的,灰色车身,大鼻子车头。

我的童年是在首钢苹果园家属区度过的,那时汽车非常稀罕,小时候和几个伙伴相约到途经苹果园六区、七区的36路车道看汽车,等了半个钟头也没有看到一辆。我家邻居同学的父亲在首钢为领导开车,有时把一辆黑色美国轿车停在家门口,招来我们一群孩子围观。那辆汽车车身锃光瓦亮,能照出人影。同学的父亲拿着鸡毛掸子小心翼翼地拂拭着,使这辆车愈发显得金贵。同学的父亲进屋之后,我们好奇地摸了一下车身,没想到手指竟被电流麻了一下。原来那汽车还有放电装置,防止被人摸上手印。


1972年,36路随着北京市公交线路调整,改为336路。 336路运营路线也调整过多次,设在北京城的终点站从前门改成阜成门,现在又改为五路居。经过多次更新换代,今天的336路汽车是国产电动汽车。336路行驶的路线有很长一段是明清时期的驼铃古道,乘坐336路可以发思古之幽情。然而这条古道沿线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

54路开通于1958912日,起点是石景山(金顶街),终点是丰台火车站。那个年月,由于生活困难和物质匮乏,人们出远门都要自带行李或者捎带一些稀缺的东西。为了便于上下火车的旅客安放行李包裹,54路汽车和北京市许多线路的公共汽车都装有行李架。汽车进站后,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蜂拥到车门,先上车的人从车窗接过同伴的行李往行李架上塞,后上车的人没有地方放了,只好背着抱着。

197211月,54路更名为354 路。是当时石景山区到丰台区仅有的一条公交线路,也是一条公路交通与铁路交通衔接的重要线路。

1972年,我在房山县插队,每次往返于石景山和房山之间,354路是连接丰台火车站的唯一交通工具。令我至今难忘的是,一次我从乡下回家,从丰台下火车登上354路车后才发现身上只有7分钱,而到我家的车票是三毛钱。我犹豫了片刻,还是把7分钱送到售票员手上。售票员是一位中年女性,听我报了站名后上下打量着我。那年我17岁,三个月没剪的头发像一堆乱草。她的目光里充满了同情,又把硬币塞进我手心。多少年后,我写了《七分钱》散文,发表后感动很多人。

354路运营线路后来调整了几次,201312月,354路线路缩短,取消石景山、北辛安、首钢厂东门、老古城、石景山古城、八角、京原路口西七个车站,增设京原路口东站,调整后首末站为京原路口东到富丰桥西。2015728日,354路撤销,给曾经乘坐它为生活奔波的石景山人留下了怀念和遗憾。

81路于195871日通车,当时的首站和末站是首钢办公厅至苹果园托儿所,路长4.4公里。1959119日,81路由古城剧场经首钢厂东门走厂内经小西门、苹果园回古城剧场,双向环行,路长10.6公里。

81路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一路在工厂里设置车站、在工厂里穿行、主要为首钢人服务的公共汽车,与首钢职工和家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第一代81路汽车和第一代36路汽车外形很相似,也有个大鼻子,是用日本“尼桑”卡车改装的,车厢是木制的,外面刷着墨绿色油漆。车门是推拉式的,在车厢里挨着车窗纵向设置一圈长条木椅。那时的汽车还没有转向灯,在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了一个有小电灯泡照明的红绿两色有机玻璃箭头,汽车拐弯时,司机用手将箭头掰向要拐的方向,提示对面的汽车和行人,但是后面的车辆却无法看到。

20世纪六十年代,首钢医院还在厂区里面,我二哥在厂里住院治病,母亲领着我经常坐81路进厂里探望。那时候81路车乘客很少,什么时候都有座位。虽然单程票价只要五分钱,但是首钢职工上下班大多数人靠两条腿,有自行车的人是极少数。很少有人舍得花钱坐81路上下班。

81路车站,60年代是一根铁管子上面挂着一块铁牌子,写着站名,很不起眼儿。但是道路两侧光秃秃的没有树木,也还算醒目。后来车站牌子由铁管换成了涂着黄油漆的水泥柱,白色烤漆的站牌子上面印着红色站名和蓝色线路图,显得漂亮多了。站牌子下面的水泥柱有个凹糟,里边是一块两寸多宽、一尺多长的铁板,上面写着“末班车已过”五个字。因为那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手表,晚上末班车经过车站时,售票员就把这个铁板从凹槽里拉出来,像一面旗子横在站牌子下面,提醒乘客不要再候车了。由于经常有淘气的孩子把铁板拽出来,这个办法很快就作废了。

1965年,81路配合地铁施工,古城剧场至老古城线路改绕八角大楼、八角小学,路长12.15公里。19701月,恢复原来的线路。19727月,81路首站由古城剧场迁至苹果园,仍为环行,路长10.6公里。197211月,81路改名为501路。19752月,因首钢小西门修路断线,改为苹果园经首钢厂东门、设备库至食堂,路长6.5公里。19821月,由于更换车型,501路车在食堂站掉头困难,于是把车站改在了炼铁厂。19911月,501路终点站迁至五一剧场。现在,501路又改名为108路,起点在苹果园,终点是位于首钢厂区西北角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

47路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有了,这条线路连接着西山佛教圣地八大处、著名的四季青人民公社和让孩子流连忘返的北京动物园,是一条穿行在青山田园之间的旅游线路。47路应该也是在五十年代通车的,当时终点是八大处,起点是动物园。汽车从八大处出发经过杏石口、西下庄、射击场,就驶出石景山区了。47路在1972年改名为347路,现在的起点站是新街口豁口。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从195011月石景山区开通第一条公交车线路到今天,石景山区的公共交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交线路由最初的5条发展到几十条,车型有汽油车、柴油车、电动车,还有双层巴士。这些公交车漂亮舒适,冬有暖风,夏有冷气,车票也从过去的纸质变成了IC卡。为石景山人民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成为石景山街头一道流动的风景。我到过欧美许多国家,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全世界最好最完善的。

除了四通八达的公交车,石景山还有地铁1号线和6号线,S1线磁悬浮列车,地铁11号线即将开工。正在建设的苹果园交通枢纽,将成为北京市最大最现代化的立体公交枢纽。与建国初期的石景山交通相比,生活在当下的石景山百姓,真是太幸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