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分析
(2014-07-26 14:30:58)
标签:
中国文艺家网电影文学 |
分类: 传媒视野 |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讲述了1937年12月,沦陷的南京笼罩在血腥与杀戮之中,教会歌诗班的女学生、秦淮河畔妖娆的风尘女子、国军的伤兵、美国殡葬师约翰,等等,来到天主教堂这个临时的避难所,共同面对一场生与死的考验……《金陵十三钗》中,音乐与画面交相辉映,极大地提高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由陈其钢作曲的音乐,围绕着两个主题,一个是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改编而来的《秦淮景》,另一个是天主教会《安魂曲》中的旋律,这是东西方音乐的结合与碰撞,再加上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约舒亚·贝尔和拥有180年历史的瑞典阿尔麦纳合唱团的加盟,让《金陵十三钗》的电影音乐臻于完美的境界。
一、音乐为故事的发展推波助澜
影片故事的发展一般由演员的表演和台词来实现,但电影音乐也已经成为重要元素参与其中,推动着影片的发生发展变化。豆蔻抱着断得只剩下一根弦的琵琶,给浦生演奏一段《秦淮景》,一根琴弦的演奏倍感单涩,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引出了她与香兰遇难的故事情节。再如,谷川军官在教堂里自弹自唱了一首日本童谣《故乡》,谷川作为日本侵略者中有修养的上层军官形象出现,让所有善良的人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故事似乎在歌声中有了转机,但当谷川再次来到教堂,女学生们唱起了那首16世纪著名的《圣咏》,在这段音乐里,故事发生了变化,谷川撕去了所谓修养的伪善面纱,暴露了无耻的真实嘴脸,提出了让女学生到旅部参加庆功会。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刀剑的碰撞声也许并不重要,因为它毫无意义,更重要的倒是从花园里传出的歌声,因为两个情敌听着就吵起架来,这种声音成为剧情的基本元素……”其实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甲午风云》中,水师将士误认为邓世昌妥协了,义愤填膺地去找他问个明白,走到门口,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他们听到了邓世昌演奏的一曲《十面埋伏》,琴声告诉了这些水军将士一切。这段音乐它不仅是作为音乐而已,它已经是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
二、音乐是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
影片中《秦淮景》这段音乐称得上是“题眼”,多次被改编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出现,贯穿了整部影片,讴歌了这群烟花巷陌中的乱世玫瑰,娇弱身躯下深藏着的大义大爱。第一次完整地出现是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子吵吵嚷嚷着来到教堂门口要求进来躲避,伴随着书娟的旁白,一段琵琶独奏的《秦淮景》为这个阴霾密布的城市带来了一线生机和一片柔情。琵琶的演奏全是单音,用了推、柔等技法,似乎每个音都留有余音,不带扫弦,韵味十足,秦淮女子的形象也初入端倪。第二次出现是在约翰与玉墨初次见面时,是一段小提琴演奏的由《秦淮景》衍生而来的音乐,作曲家在这里故意安排了西洋乐器小提琴来演奏中国的五声调式的音乐,中西音乐的交融就是预示着中西情感的交融,为后面两人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埋下了伏笔。第三次出现是当玉墨跟约翰讲起自己不幸的身世时,又是一段小提琴演奏的《秦淮景》衍生而来的旋律,旋律凄惨悲凉,玉墨在13岁之前和书娟有着同样的人生,而一段难以启齿的痛让玉墨欲言又止,在此时安排这样一段音乐,刻画了玉墨的善良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书娟人生的羡慕之情,也道出了后面玉墨号召自己的姐妹代替学生的缘由。第四次是在当约翰带回了豆蔻的被鲜血染红的琵琶琴弦时,那首《秦淮景》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似乎替豆蔻了却一个心愿,同时这段音乐又在告诉人们,战争可以屠杀生命,但绝对磨灭不了闪烁着真、善、美的人性之光,抹杀不了人们对爱与美的渴望。第五次是在秦淮女人们为了不让日本人看出破绽,撕下窗帘和床单裹住自己丰满的胸脯时,音乐出现了一段小提琴演奏的《秦淮景》的衍生旋律。这段音乐比起前面几段,稍带有一些生机,表现了两种美,一是秦淮女人的风韵美,二是更美的秦淮女人的纯洁的心灵。第六次是在这些秦淮女人把他们最心爱的东西托付给学生时,一段由琵琶演奏的《秦淮景》再次响起,红菱的赎身钱,小蚊子的猫,豆蔻的用生命换来的带血的琵琶弦……与其说是这些风尘女子挽救了女学生们,不如说她们把生命寄托到了女学生身上,她们希望女学生替她们堂堂正正地活着,她们的生命在女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第七次的出现是“十二钗”集体吟唱着温软妩媚的《秦淮景》,此时导演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让身着华丽服饰的秦淮女子并排出现,女子们柔情万千的歌声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第八次的出现是在约翰为玉墨剪发时,两人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两颗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这时《秦淮景》的旋律由花腔女高音和小提琴引发的交响乐队齐奏,形成整个电影音乐的最高潮,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对即将赴难女子们的痛心,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荒淫无耻侵略者的憎恨,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头。高亢的音乐也告诫人们要珍爱和平,让人类远离战争。第九次出现,是约翰带领女学生们安全地逃离了日军的关卡,内心百感交集,高兴的是终于把这些女学生安全带出了南京,痛苦的是他不知道,玉墨他们一行此时此刻会面临着什么……只有那不变的《秦淮景》的旋律在银幕上空不停地回荡着。《秦淮景》这段音乐就像冰糖葫芦的竹签,把影片中的秦淮女人的动作情感都串在了一起,融会贯通,深化了主题。像这样的用代表某一人物音乐贯穿整部影片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如电影《卧虎藏龙》中,表现玉娇龙的主题音乐,是一段用中国民族乐器“巴乌”演奏的乐段,影片中多次出现,让观众听到这段音乐就会明白这段戏与玉娇龙有关。
三、音乐是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气氛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象或镜像,是情绪的概括。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听觉艺术,是影片创造这种特定的环境,形成独特的气氛基调,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金陵十三钗》中,不管是局部还是整体,都适时地利用音乐这个重要手段,营造背景氛围。镜头一,为了保护女学生,李教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与那些丧心病狂的恶魔同归于尽,此时影片中响起的是一小段教堂音乐《义士的灵魂》,这段西方音乐的本意是烈士的灵魂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死亡的痛苦不会影响到他们,在愚昧的人的眼里他们是死去,但实际他们是在和平中超脱。阿尔麦纳合唱团的演唱充满了人性的力量,崇敬、祈祷、悼念的气氛油然而生。镜头二,当发现替换唱诗班学生的女子还缺少一个时,陈乔治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英格曼神父的嘱托,他男扮女装,成为故事中的第十三钗,影片里再次响起了那段熟悉的圣咏的旋律,这段旋律让我们感到了什么是最基本的人性,善良,救赎和爱!镜头三,书娟和女学生们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清白之身,玉墨和同伴们决定代替这些女学生去庆功会,这一伟大的举动让书娟彻底地改变了对这些风尘女子的看法,此时音乐再次出现一段西方的圣咏调,歌声中,卑微的地位与高尚的灵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中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配合好剧情的发展,成为打动观众的契机,从听觉上给视觉上支持,使影片更加丰满和更加立体化。
四、音乐是升华情感的重要武器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音乐是感情的速记”,音乐是传达情感的最佳载体,是升华情感的特殊手段。在《金陵十三钗》中,音乐最大程度地表现着人物的各种情感。镜头一,李教官背着身负重伤的战友浦生,来到了教堂,在安置好战友准备离开教堂时,此时传来了唱诗班女学生天籁般的歌声,在战火中暂时平静的教堂里,孩子们用歌声来驱散内心的恐惧,悼念他们在战争中死去的朋友,李教官把怀里揣着的一只在战火中捡到的学生的鞋子默默地放在了门口。孩子们圣洁的歌声与小提琴演奏的悲凉的中国五声调式凄惨的旋律让观众潸然泪下。镜头二,当小蚊子哭嚷着道出了日本人庆功会的真实目的之后,约翰为了减少女学生的恐惧,编织着善意的谎言,此时出现了背景音乐,这段西方的圣咏调式似乎是在描绘着如约翰所言的宴会上的烛光、蛋糕、巧克力、舞会,同时更是约翰内心的写照,因为他心里知道,小蚊子说的是真实的,但是他又不得不拼命地掩饰着,违心地编织着宴会的美景。这段音乐流露出了约翰内心无比的无奈之情。镜头三,夜深了,灯光下,在与玉墨的倾心交谈中,约翰终于吐出了他埋在内心最深处的痛,为了五岁女儿临走时想把自己打扮漂亮的愿望,约翰选择了殡葬师的职业。此时出现了一段小提琴忧伤的旋律,娓娓地述说着一个父亲心灵深处对天堂里女儿的思念之情。镜头四,接女学生的日军车辆准时到来了,画面上,一身学生装束的秦淮女子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军车,日本军官清点着人数,约翰一一和她们道别,满眼无奈的他再次拉住玉墨的手,这是一辆通往死亡的卡车,这是一次生与死的离别,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那哀伤的小提琴音调,诉说着哀哀的无尽的生死离别之情。当人物内心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时候,音乐就是最好的表现手段,影片中的音乐表现出的浓浓的情感,像朝霞、像大气充盈着观众的心灵,渗入观众每一个毛孔。
五、音乐为特定场景引发联想
音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常常会引发人们一定的联想。比如我们听到冬不拉的琴声会联想到新疆美丽的风景,听到马头琴的演奏我们会联想起蒙古辽阔的大草原。《金陵十三钗》中谷川军官在教堂里自弹自唱了一首日本童谣《故乡》,这是一段写实的音乐,歌声引起了他的随从和门外哨兵的情感的共鸣,他们长期远离故土,怀念自己的故乡。同时这是一段音画逆行的音乐,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谷川的歌声中,联想到日本的富士山,那漫山遍野的樱花,那蔚蓝的大海,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一群嗜血成性的恶魔,一群残暴狡诈侵略者,他们对故乡的热爱有着双重的标准,一边思念自己故乡的美好的一切,一边却在别人的故乡里烧杀掳掠,让他人无家可归,生活在地狱里,这种联想在观众心里产生了强烈反差。
电影作为一种构成艺术,声和画是它的两条腿,音乐、语言、声响构成了电影的听觉世界,而音乐又是听觉世界中第一要素,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情绪。《金陵十三钗》中,那吴侬软语娓娓唱来的《秦淮景》,那女学生们童声合唱的摄人心魄的教堂颂歌,那清澈空灵的琵琶声,那婉转缠绵的小提琴声久久地在人们耳旁萦绕着,萦绕着……
[参考文献]
[1] 狄安其.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郝俊览.电视音乐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3] 耿飞.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音乐表现艺术[J].电影文学,2012(20).
[作者简介] 刘秀荣(1961—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