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广如:雕玉半世纪,不抵和田玉诱惑

(2014-11-28 12:46:36)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I1U52giad7hYOIJIwCp3pA5ica7DpkPiaD3jnp2RVt81MX4zKZ4LbfZEia5RCCW8Ogth8mWcQawbYnqv82qFoRTbuA/0

袁广如:不做玉雕师,我会搞曲艺,因为我说话挺逗

乌鲁木齐举办的首届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和田玉文化发展高峰论坛现场汇聚了百余位国内玉雕大师及行业名家,有“中国玉雕第一人”之称的袁广如应邀出席。

袁广如对业内送给自己的这个尊称并不认同。他不断向记者强调:“我只是个手艺人”。虽说已是七旬长者,但他每天想的还是那点玉雕手艺人的事情。住所楼下就是玉雕工作室,每天去工作台看看,是他从业56年来不变的生活规律。

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见诸报端的时候并不多,他说:“很多采访,我不愿接受。” 5月17日,袁广如参加了新疆和田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祈福晚宴,并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挑选原料 就像导演挑剧本

记者:众所周知,您曾经参与过2008年奥运会特许收藏品的设计,能给新疆的收藏爱好者者透露一点当时参与设计的细节吗?

袁广如:2007年秋天,我接到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参与奥运会特许收藏品的设计,之所以选我参与,可能是由于我的设计风格比较符合奥运会的需求吧。

接手此事之后,奥运会组委会不断有人与我沟通,包括图案的设计以及用什么样的玉料等,前后沟通了半个多月。

http://mmbiz.qpic.cn/mmbiz/I1U52giad7hYOIJIwCp3pA5ica7DpkPiaD3alYycNyJTexSZnRXN9CZgAxibtPOZxO9URvgjI5HhD6mANnCgm1svTA/640

记者:不少媒体报道中都提到您老的“单件作品身价千万”,真是如此吗?

袁广如:这不一定准确。因为每件玉雕作品的价值要考量原料本身的价格。比如说,一块体积较大的子料,可能本身的价格就上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雕琢后的价格自然也会比较高。所以考量一件玉雕作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原料、设计、雕刻水平、消费群体的接受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市场价值。

之所以会有“千万元”之说,可能是因为我岁数大的原因。考虑到身体状况,我现在对原材料比较挑,就如同导演挑选好剧本一样,非常慎重,所以也会优中选优地斟酌下手的玉料。至于后期的市场价格以及运作,我和家人并不是很了解。

付诸热情,结果都是一样的

http://mmbiz.qpic.cn/mmbiz/I1U52giad7hYOIJIwCp3pA5ica7DpkPiaD3cJPmFUoloiaolM3MQwFCnibicNMjicCB7a3D8O96LsBFcsIiabScpqhelWA/640

记者:业内对您作品价值的认可也许有夸张之处,但也意味着,大家对您的玉雕水平非常认可。俗话说,兴趣决定成就。是不是您从小就对玉雕行业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袁广如:不是这样的。1958年,我从北京一所中学毕业,那年17岁。毕业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上高中考大学,二是参加工作。我选择了后者,原因很简单:要养家糊口。

我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家里兄弟姐妹六个,我在家里男丁中排行老大。那时候我如果去工作,可以缓解家庭开支的压力,也可以用收入供弟妹们上学。

当时一家石刻生产合作社招工,我就去了。很快,这家生产合作社和一家玉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我也顺理成章地和玉器打上了交道。

记者:当年您没有上大学,会不会把大学梦寄托于孩子身上?

袁广如:我没有这么想过,也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名校。我的两个儿子中学毕业之后就开始跟着我从事玉雕,在行业中做得也很不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玉雕厂辞职。那时候,北京的玉雕工作室不到10家,我算是第一批玉雕行业中下海的人。我的大儿子中学毕业后选择学习玉雕,我也欣然接受。1995年,我的小儿子中学毕业,也开始跟着我一起学习玉雕。

实际上,我认为,学问并不一定来自课堂。比如,我很喜欢去书店,也喜欢琢磨古典文学,《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我的一些玉雕作品在设计时就参照了其中的情节,比如我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三顾茅庐》。

平时去旅游,欣赏文物古迹是必须的,老画稿、书法也是需要一一涉及的。尤其重要的是,玉雕人员需要互相学习,我很愿意和年轻的从业人员交流,他们的很多创新思路值得我学习。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您没有做玉雕,会去做什么?

袁广如:如果当年我没有接触玉雕,可能会去上学,我有两个弟妹高中毕业后就进学校当老师了。也有可能我会去从事曲艺工作,因为我说话也挺逗。

我认为,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做得很好,因为我愿意在所从事的行业中不断钻研。

我做玉雕半个世纪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离开过工作台。每天去工作室听听年轻人的想法,看看设计图稿,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如果我从事其他行业,我也会付诸热情,所以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和田玉是新疆的名片

http://mmbiz.qpic.cn/mmbiz/I1U52giad7hYOIJIwCp3pA5ica7DpkPiaD30iaFfPcCDOraX8DlbWibZTc38AIxqGKPOb6YRMqxMGVrks8tYZVXYmFA/640

记者:您认为新疆的玉雕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袁广如:新疆的玉雕市场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天时地利的先天优势,因为和田玉是新疆的一张名片。这就好比很多内地人认为在新疆可以买到最正宗的葡萄干。对于爱玉之人来说,新疆的和田玉也是他们非常认可的。

1987年夏天,我就来新疆采购玉石。此后这些年,我先后七八次到访新疆购买玉石,每次在疆停留的时间少则10天,多则半个月。可见新疆的和田玉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

新疆的玉雕人才在业内是非常强的,比如马国钦、樊军民等。新疆玉雕人群的快速形成,不仅影响着新疆市场,他们正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文字著述不断地宣传和推广着中国的和田玉。

记者:新疆每年都会有大量玉雕作品出现。您认为新疆的玉雕从业人员应该怎样提升自己?

袁广如:我并不主张玉雕人员一味地去模仿。如果玉雕人员只会模仿大师的作品,即使在设计方式、雕刻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新疆的人文环境可以让玉雕人才开发出自己的特色。比如马进贵,他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明显的西域风格,其作品的创作力、生命力便油然而生。

□记者手记

儿子叫苦:老让我给石头挑毛病

袁广如的名字,总是和玉雕行业的很多光环重叠在一起。比如,2005年天工奖作品《携琴访友》、2007年创作巨型玉雕《天地人和》,以及奥运特许藏品的设计制作等。

不过,被众多光环笼罩的他,在生活当中和很多七旬老人一样,一袭唐装是他主要的行头,镜头前也不例外。

然而,他又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过着为工作操心的日子,每天去玉雕工作室揣摩一下作品,抽空还要去其他玉雕工作场所看看别人的作品。他和玉雕工作台亲近了半个世纪,依然觉得没有够。

和记者攀谈时,如果不是记者提及,他很少说自己的作品和奖杯。不说,是因为他觉得:“至今为止,我所做过的作品当中,没有一件让我认为是最满意的。”

他把玉雕创作比做画师绘画,每幅画对画师来说,都是新的,只要画笔不歇,就会画作不断,自己的技艺也就不断地被推到一个新高点,他也一样。

对于父亲的这点小心思,当儿子的袁震深有体会,他在电话中说:“父亲是个喜欢探寻雕刻创意的人,小时候时常给我们出‘考题’。他的这些考题,不是数学,也不是语文,而是给石头找缺点。比如,在马路上看到一块鹅卵石,父亲都会问这块石头的特点是什么?如果用于雕刻,应该怎么处理?”

在袁震看来,也许正因为父亲总有不断创新的想法,所以虽然年事已高,眼睛也不大好,但是并没有离开工作台,甚至把玉雕当做一个“锻炼身体”的方式。尽管现在在工作台上的七旬玉雕人已经不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