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   羊年春观吴敬梓故居——吴敬梓故里全椒县游记之二

(2015-04-17 15:34:12)
标签:

吴敬梓

故居

家族

科举

兴衰

    散文 

                      羊年春 观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故里全椒县游记之二

                                                        feidu黄河/文

        

吴敬梓故居附近古老襄河桥远景(feidu黄河摄

    

        羊年的清明时节一如既往地春雨纷纷,连日来江淮大地成了清新宜人的春雨世界。清晨,那淅淅沥沥一串串玉珠般晶莹的雨帘、为碧波荡漾的悠悠襄河、两岸古雅端丽的红木长廊及蓬勃茂密的桃红柳绿们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愈显迷人的朦胧美。

        此番明智的长廊步行之旅使我又惊喜地发现襄河大道的南面竟是错落有致的全椒老街后背大花园。沿廊向城西吴敬梓故居探花第一路走去,尽情观赏这久违的清新芬芳的田园风光,斜风细雨中,一墒墒丰盈的青菜香葱辣椒、金黄的油菜花淡紫的蚕豆花楚楚动人,绽放清香,与河堤两岸的桃红柳绿花团锦簇们争奇斗艳,相映成趣。若逢天晴,这里则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风光更为醉人。

       西边那远山剪影般神奇的灰褐色古建筑群愈来愈近了,终于走出了这古韵悠远的襄河长廊,来到襄河北岸河湾街这所大宅院的门前。古朴典雅的深色大门上端高悬着“吴敬梓故居”横匾,门联书法峻逸:“三秀门斯在  九州被有余”。这座封建官宦大庄园旧称遗园、探花第,为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所建。布局坐北朝南、东宅西园,明清建筑风格,雄浑且雅丽。正宅包括东、中二、西四进,每进设门厅过厅正厅后厅厢房等堂室。各进宅院巷道有圆形瓶形边门相通。故居书香味颇浓,无论是每进的楹联堂匾书画墨宝、还是书房琴室花园祠堂,均体现出探花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情怀。

        故居的中进正厅楹联首先映人眼帘:“函盖要撑持须向瞻宁求魄力  生平憎诡故聊将粗懒适形神”,此来自其高祖吴沛西塾草堂门联,亦彰显出一代文豪吴敬梓鲜明的个性特征。东进正厅屏风镌刻着吴敬梓的《移家赋》摘录:“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誇马粪------”寥寥数语可见其当年家世的辉煌。正厅环室图文并茂地简介了吴敬梓家族演变史、个人成长史、家族兴衰史。厅堂正中大型玻璃台柜内彩灯闪烁:明清时期全椒县城概貌展示图历历在目。

       东进的后厅与中进为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祖父吴旦、父亲吴霖起的起居室、书房等。古朴典雅,窗明几净,衣柜内的官袍豪华绚丽,可以想象出他们当年的显赫与忙碌。

       据史料记载:公元1403年、明永乐年初,吴敬梓九十一世祖吴祥应征入伍,屡建战功,步步高升,即授跷骑门卫爵,封食邑地江苏六合,从而使祖居地东浙迁至六合。此为吴氏家族发迹之始,世袭贵族180年之久。其高祖吴聪主动让袭于兄弟,吴氏此支结束了封建士大夫生涯,步入普通贫民阶层生活。

        吴聪后人吴凤迁至全椒县梅花陇,其孙吴沛乃神童,十四岁入博士员。清初大学士宰相陈廷敬称吴沛“道德文章为东南学者宗师”。吴沛在祖父茔侧筑西塾草堂读书课子,倾一生专攻儒学,八股文行家,以此教子。其五子中除老二吴国器遵父命助理家政外,另四子皆苦读成进士。尤其是四子国对、五子国龙为双胞胎,其母盛氏临盆时,梦有一对龙蜿蜒入怀,遂产下两子,以“对、龙”命名。吴国对即吴敬梓曾祖父,官至翰林院侍读等职,似今教育部长,曾为康熙帝师。1658年、清顺治年间科举,吴国对高中探花,殿试一甲前三名均受到顺治帝召见,帝赐赠吴国对典籍多部。其在遗园建赐书楼收藏御书,以彰显皇上的恩宠。遗园中,吴国对起居室高悬“唯才是举”横匾,其一生主张凭德才用人,反对买官卖官的愚昧腐败行径。故居东进正厅的祝寿图喜庆醒目:1644年,吴国鼎、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四子为母盛氏七十诞辰祝寿。此前,吴沛即被明崇祯帝赦封为文林郎和朝议大夫,盛氏被明皇封为恭人(四品命妇)。一门五子四子高中进士,这在大江南北实属罕见。

        吴氏从此科甲连运,明清时期官至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的吴敬梓叔曾祖父吴国龙之子吴晟吴昺均中进士。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间,吴昺中科举进士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及第。据福格《听雨丛谈》:“殿试初拟全椒吴昺第一,金山戴有祺第二、海宁杨中納第三。上以鼎甲久无北人,遂拔大兴黄叔琳第三,戴中状元,吴中榜眼。”史料还记载:康熙帝以书法选人,吴昺因书法欠佳,略输于第二名戴有祺,才使到手的状元飞走了,从此全椒有“椒不点元”之说。吴昺初授编修、后任广西主考、湖广学政等职,康熙帝曽书“勉子修名”赠其母张氏,为吴门莫大荣耀。

        吴氏子孙发迹于科举制度,体现了“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前人人机会均等。从历史角度看,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是改革封建门阀世袭制以及推举制腐败用人机制的一大进步。当时无论老少贫贱,均可报名参考,实行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从而使社会下层的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应试入仕,一展政治抱负。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至辛亥革命前的一千三百余年中,产生了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在这些人才构成的封建社会官吏队伍中,绝大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学识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如范仲淹、文天祥、包拯、岳飞、狄仁杰、于谦、海瑞等清官为百姓世代传颂。只不过,当时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内容较空洞僵化,应当改良而已。

        据史料记载与参观故居陈设等研究分析:吴敬梓自幼勤学向上、聪明睿智,不喜嬉戏。在其他孩童玩耍时,他却最爱去赐书楼埋首攻读,从而奠定了丰富的学识修养与深厚的文学功底。1713年其母病逝,次年随父吴霖起出仕江苏赣榆。一次在望海楼其父的朋友聚会中,他受命作诗,面向大海即出华章:“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怀。”这首诗名为《观海》(收入其《文木山房集》卷二),满座皆赞神童。1723年父逝,吴敬梓科举中秀才。在1728年的科举考试中,他说了几句不合时宜的话,被主考官严厉训斥:“------文章大好,人大怪”,生性高傲的吴敬梓一气之下竟拂袖而去,从此对科举更加反感,但对做学问却矢志不移。

        在其长子吴烺起居室墙面,悬挂着吴敬梓题赠他的励志诗文“贫困安足悲?篝灯向西塾”,可以想见吴烺于家道中落贫困之境的艰辛攻读了。据史料记载:吴烺入仕且博学多才,诗文出色,是清乾隆、嘉庆时期的一个数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诗人。平生著述甚多,除诗文《杉亭集》外,还有科技著作《周髀算经图注》(乾隆三十三年刊印,用西洋方法补证古算经,颇有实用价值)、《勾股算法》以及《五音反切图说》等。
一夫多妻制是封建社会的腐败机制之一,吴家亦未能免此。故居西进程媪起居室墙載程媪与吴烺的故事图文,同时据史料记载考研:在其家族恶人的贪婪争财勾心斗角中,吴烺生母长年气病早亡,四岁时托付其祖父侧室程媪祖母养大,成年后荐举赴京供职内阁中书、宁武府同知等职。程媪留全椒独守老屋,六十一岁无疾而终,吴烺回乡奔丧,见其遗物存烺儿时衣裤鞋帽完好。烺悲痛无已,遂作诗四首悼亡,《哭程媪四首》序文道:“媪,先王父广文公侧室也,烺幼失慈侍,养于媪,恩义最孥。雍正癸丑,大人挈家迁金陵,媪独留里中。败屋三楹、长斋绣佛,如老尼师焉。烺往来江上,每一相见,涕下交颐------”悼亡诗还写道:“苦节坚守三十春,岁寒始觉有松筠------尘暗虚堂饥鼠窜,苔深坯砌野花开-----”据此,我们可以推见:一、吴敬梓父吴霖起、子吴烺为官较清廉,钱财不多,家人处境才如此困顿潦倒。二、吴家为官宦世家,很讲体面,且程媪与吴烺祖孙情深,如有钱不会不接济于她,让她居于败屋三楹、饥鼠四窜,有失脸面。三、比起现在一些人的小官大贪、穷奢极欲,古代许多官员的节操和人格要高尚得多,古代县级官员称为父母官,旨在为民楷模,上梁不正下梁歪,可见当前查处腐败促进干部队伍廉洁公正的重要性了。

        故居图文史料还记载:吴霖起出仕赣榆县学教谕八年,勤勉于政,节衣缩食捐资修复了地震遭毁的学宫、大成殿、明经堂、敬一亭。吴敬梓祖父吴旦官至知州,自幼孝廉,为父暖裘,奋不顾身抢救落水贫民并赠金相助。吴霖起病逝后,奸恶族人趁人之危,掠去当时年少的吴敬梓大部分家产,并时常对其算计。面对家族的权力纷争和财产争夺,他深感人性的虚伪与世态炎凉,决意离开这是非之地。1733年早春的一个凌晨,在探花第门前襄河码头,举家乘船迁往金陵(今南京)。出于对既往生活的思考,他愤然写下《移家赋》,也是他的个人自传,赋中写道“------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像参与商两颗星星永不相见),宗族诟谇(辱骂)!------”。据此,我们得以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其家世的兴衰演变历史。http://s16/mw690/0043qW5Mzy712kAUJYj4f&690 

  ( 吴敬梓故居大院后门北门外的襄河桥 ,又位于纪念馆南门前方,2015年4月,feidu黄河深入全椒采访时留影)   

        在南京,他的文学才华很快得到公认。不惑之年后他变卖全椒老屋捐资修建先贤泰伯祠,生活愈加贫困。“贫困安足悲?篝灯向西塾”,他以坚韧不拔之志投入《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天寒屋冷无钱生炉火取暖,便与文友绕行南京城聊诗文创作,直至天明,并戏称为“暖足运动”。1754年携子去扬州,在京供职内阁中书的大儿子吴烺一同事、新科进士南下回乡经扬州拜访,两人喝酒至深夜,吴敬梓回到寓所后土祠,因糖尿病诱发脑溢血,黯然长逝,后归葬于南京。一代文豪生于绚灿、逝于淡泊。

        观故居听解说,大家徜徉其宅院多时,又随人流踱至西园,园内竹翠荫绿牡丹盛开,积翠亭假山小桥流水秀丽风雅,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赐书楼、文木山房古风雅韵书香怡人,内陈一二三级文物33件、收藏吴国对手迹石刻20余块;环室珍悬国家政要、文学大师、书画名家有关题字书画作品。书厅案台一尊吴敬梓根雕塑像颇为传神:他布衣长衫、手握书卷、长须飘然,直视人间,栩栩如生。此根雕作品出自全椒著名雕刻家史松涛之手,其大量有关根雕作品陈列于赐书楼2楼,具有一定观赏收藏价值。置身于古韵悠然的赐书楼、文木山房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奋发的吴敬梓等人正埋首攻读、踱步思考,古圣贤专心治学、忧国忧民之情怀与襄河共存、与椒岭同辉。

        故居的后园还有一雅致庭院名“延陵堂”,门楣高悬“慎终追远”横匾。室内陈列吴敬梓家世系列简表、吴氏传代始祖吴仲雍遗像、吴氏开氏始祖为吴泰伯、系春秋吴国第一代君主、仲雍之兄。吴敬梓为吴氏第一百三代子孙,该堂还陈列其先祖牌位27尊。由此可见吴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英才辈出。

        故居大院后门附近的东北部是厨房和放柴米杂物的仓房,厨房陈设简朴富有乡土气息。东头一座白底彩图柴草锅灶,未经油漆的原木碗柜、大方饭桌、长条板凳,深褐色的陶土大水缸,使我想起了幼时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里,家里厨房的大水缸。特有情趣引人注目的是饭桌上那一碗碗仿真菜肴:嫩绿的炒青菜映衬着油光红烧肉、姜黄土豆丝、烧豆腐、花生米等,皆是《儒林外史》中描写到的乡间土菜,反映出探花第吴氏家族家常饭菜、不喜奢华,勤俭持家的本色不改。

        参观至此,我们对中国讽刺小说之鼻祖吴敬梓的来龙去脉、神奇坎坷的成长史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感悟。

        日转星移沧海桑田,吴敬梓家族探花第遗园、吴国龙之子吴昺榜眼府远园、明末官中书舍人吴国鼎的薖园历数百年荣辱沧桑,大部分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交战兵火之中。步入现代社会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全椒县委县政府及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为弘扬儒林文化、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全椒人民和海内外游客以及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心仪场所,他们励精图治规划运作,基本按原貌艰辛修复了吴敬梓故居及襄河、南屏山、神山寺等风光旅游区。故居修复于2011年动工,2012年秋对外免费开放。他们大力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造福社会人民群众的业绩永镌全椒经济和文化发展史册。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尽管吴敬梓对仕途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但其效法先辈刻苦勤学、清贫不坠高洁之志,历二十年艰辛创作《儒林外史》巨著,深刻剖析虚伪的人性与科举八股文制,从而促进了科举废除与新学设立、促进了社会改革与进步。因此说,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留存于世,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古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于科举及封建社会具有反叛精神的吴敬梓鸿篇《儒林外史》、使得靠科举发迹而显赫一时的吴氏家族也随之永载史册,而不至于随朝代更替时代变迁而灰飞烟灭、以致“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朱虹(feidu黄河)写于滁州

                                                                             2015年4月16日

 

 

       (备注:本人在报刊、书籍、网上(包括广电媒体)发表的所有文章,均是本人独立采写的原创作品,另说明:本人在网上发表的新闻与文学作品,均是在各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与网吧、使用其电脑显示器录入文字后发表的,在此鸣谢,并敬请广大读者指教和督查,为感。有事请发邮件联系,本人信箱:feidu138@sina.com,感谢网友关心,再见。feidu黄河留言于2015年4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