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潮剧老唱片(一)

标签:
转载 |
http://s7/middle/54260247ga2a8878c2996&690
潮剧有录音留世,大约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历经近百年,潮剧录音的数量已颇可观,这些诞生于不同年代的潮剧录音,忠实地记录了剧种发展的轨迹,也成为专家、演员和戏迷认识剧种、品味剧种、研究剧种的宝贵资料。
童伶潮剧记载历史
上世纪20至30年代,潮剧尚处在童伶制时期,当时潮剧由“和声”、“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先后录制了一大批唱片,发行海内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批录音居多销毁湮没,有遗珠的,或是深藏于某些唱片公司图书馆博物馆,或是为古董商唱片商收藏着待价而沽。
所幸的是,有识之士甚多。1988年,由广州中唱李廷辉先生力倡,广州中唱在库藏的诸多童伶唱片中,整理出版了两盒《潮剧大观》录音带,选录了红极一时的童伶名角郑广昌、吴松声、许容仙、谢祯祥等演唱的《美人蟹》《收蜈蚣精》等经典剧目,半个世纪之后,原汤原汁的童伶唱声重现于世。新加坡的潮籍乡亲陈传忠、方玉麟先生更是有心人,凭着对潮剧的热爱,历经多年不懈的搜集,积累了一大批童伶唱片,并悉数无偿捐献给国内专业机构。去年以来,市文明办也据此整理发行了两辑《经典潮剧老唱片》。
现在来听,童伶时期的潮剧,剧情老套,唱词拖沓,唱腔和音乐简单直白,研究的价值已远远大于欣赏价值。但其实,当泡上一壶好茶,傍着些许小资,静静地聆听这些夹杂着沙沙杂音的童伶唱片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是否喜欢潮剧,原来潮剧离自己很近,历史离自己也很近。
黄金10年名作频出
废除童伶制之后,潮剧进入了发展史上最为繁荣鼎盛的黄金10年,艺术水准焕然一新,吸引了中国唱片社、广东电台、香港电台等单位录制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录音最多的当属当时的巨无霸广东省潮剧院(团),象剧种的经典剧目《扫窗会》《芦林会》《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杨令婆辩本》《白兔记》《包公会李后》等,都在当时留下了录音,此外,潮剧六大班和县级团,也录制了《火烧临江楼》《薛仁贵回窑》《春香传》 《孟丽君》《拒父离婚》《急子回国》《蔡伯喈认像》《龙井渡头》等代表作品。
这个时期的潮剧,老艺人老当益壮,新演员茁壮成长,文人学者纷纷加盟,剧目、唱腔和音乐既有继承更有发展,水平很高。当时的这批录音,可以说几乎是将潮剧最繁荣的时期最好的剧目和最好的名角“一网打尽”,因此,欣赏和研究的价值都很高。直到今天,很多戏迷对这个时期的录音作品还是爱不释手,常听不厌。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这批同样也是绝迹多年的黄金作品,又借助网络的力量被重新挖掘出来,广为传播,这是潮剧发展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