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约翰福音)这是陀氏的墓志铭,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开篇引言。
没人否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部很深刻的小说,也能从中提炼出许多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关于爱和宽恕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大多应和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天使不容侵犯
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书中唯一的一个被公认的、真正的疯子。“她靠全城的人活着,人们把她看做疯狂的、上帝的人。”大家都善待她,给她吃的、穿的,甚至钱,她收下后,转而送给别人。她只吃黑面包就水、睡菜园、牛圈。就是这样的一个个子不高、长相普通、浑身肮脏的、善良且与旁人无碍的疯女人,一天夜里,在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家的菜园里生下了他的私生子后死去。24年后,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被受尽屈辱、内心阴暗的“天使”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的儿子斯麦尔佳科夫杀死。
2.“树皮擦子”------ 我们“都对别人负有责任”
“树皮擦子”在书中并不是指一种可以用来擦树皮的擦子,而是因为伊留沙的父亲斯涅吉辽夫“稀疏的栗色胡须,很象一团乱糟糟的树皮擦子”。在阿列克塞·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眼里,“树皮擦子”等同于“可怕日子的情景”。这个因疾病、贫穷而潦倒的家庭,生活只是一天天地挨着,毫无希望。最小的儿子伊留沙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痛打而忍气吞声,非常不理解,乞求、哭泣,要求爸爸奋起决斗,重拾名誉。此后,身体孱弱的伊留沙一病不起,不久死亡。伊留沙的命运诠释了小说的主题——即使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影响别人的命运,或者说我们“都对别人负有责任”。
3.小狗茹奇卡的故事------一根稻草的作用
茹奇卡是一只普通的长毛看门小狗,伊留沙受到斯麦尔佳科夫坏主意的诱导,将装有大头针的软面包喂给饿的连嚼都不嚼就吞了下去的茹奇卡,看到茹奇卡吃下了面包,发出痛苦的嚎叫,飞快地跑走了后,9岁的伊留沙有了强烈的罪恶感。之后,同学们也陆续知道了这件事,大家有意无意地疏远他,在他的父亲被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痛打以后,同学们“树皮擦子”、“树皮擦子”地更加取笑他,这使伊留沙加倍痛苦。受到孤立的伊留沙威胁要给所有的狗吃大头针,并寻机拿出铅笔刀戳了以前的好朋友柯里亚的大腿,后来又狠狠地咬了拦住他们互扔石块的阿列克塞的手指。在看到怀有罪恶感的伊留沙临终时,柯里亚深感后悔,“我做了愚蠢的事。他有病的时候,我没有饶恕他,------就是说,去和他和解。”
4.马车压断鹅脖子的故事------《好鸥鸟者》的寓意
13岁的柯里亚出身较为富裕,一家子不用为生计发愁。父亲早亡,母亲溺爱,养成了他无法无天、敢作敢当的性格。由于聪明好学、功课成绩突出,敢于挑战学校的权威,他是学校里同学们的偶像,在同学们当中有相当的威信。他躺在铁轨中,让火车隆隆地驶过的经历全城扬名。他诱导赶车的小伙子,设计压断了鹅的脖子,小伙子受到了惩罚,赔了钱,他得了坏名声,从此,市场上的人都认为他是坏孩子,看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他打招呼也被认为怀有恶意。家长们也都严禁自己的孩子同他玩耍,怕被带坏了,这确实有些象
《好鸥鸟者》的寓意。
5.一根葱的故事------善行的力量
阿格拉菲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斯维特洛娃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名声最坏的女人。先是被波兰军官抛弃,后被吝啬老头子萨姆索诺夫包养。在故事发生时,老卡拉马佐夫和儿子德米特里都为她倾倒,就在老卡拉马佐夫被杀的那个晚上,阿格拉菲娜打算带着刀去见曾抛弃她的波兰军官。在得到阿列克塞·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善意的对待后,她选择了宽恕,进而讲了从小听到的一根葱的故事。一个很恶毒的农妇死了,由于生前没有一件善行,鬼把她捉了去,扔到火海里。守护她的天使非常想救她,就使劲想出了她的一件善行告诉上帝:她曾经向一位女乞丐施舍了菜园里的一棵葱。上帝认为她的善缘就是那颗葱,就允诺天使可以用一棵葱拉她出火海。其他火海里的罪人们抓住农妇也想上来,农妇用力挣踏,结果葱断了。
6.一磅胡桃的故事------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小的时候,母亲离家,父亲根本不管他,丢在后院由仆人关照。过路的一位医生,看见衣着不整、光着脚跑着的小孩子,心生怜悯,送给这个孩子一磅胡桃,并教他学着说圣父、圣子、圣灵。几天过后,孩子看见医生,老远就喊:叔叔!圣父、圣子、圣灵。二十几年后,孩子长成了英俊、高大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喊着圣父、圣子、圣灵来见医生,两人都特别感动,哭着、笑着、铭记着。
7.“心灵上的凶手”------伊万
心里想着犯罪,没有行为表现,是不是犯罪一直就是文明世界争议的焦点。如今,量刑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既然无所谓善恶,就什么事都可以做。”只凭借这句话是不能判一个人有罪的,只能说这个人的观点有点无法无天。可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二伊万·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否有罪呢?不能仅以一个观点就推论他有罪吧。
伊万·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在家里人面前确实说过这样的话,说者是有意的,而听者斯麦尔佳科夫更加有意。他经过接触,了解到伊万痛恨父亲,就用话来试探伊万,他自己的行为也在朝着这个谁都没有明说的“犯罪的结果”在行动着。“同聪明的人谈谈总是有好处的。”斯麦尔佳科夫多次跟伊万说过这句话,可是伊万只是理解了一点,或者一小部分。“你自己明明知道不是我杀死的,我以为对聪明人来说,这话简直用不着多说了。”“我是不愿意谈的太露骨了。”开始所有人包括伊万都没有把斯麦尔佳科夫当成聪明人对待。他借用了伊凡的观点,进行了精细的谋划、伪装,落实在精准的行为上,骗过了所有的人,甚至伊凡。在伊凡得知斯麦尔佳科夫就是那个比他还“聪明”的人,打着自己的幌子,实施了整个杀人、偷钱的行为时,伊万精神崩溃了,觉得自己是父亲被杀案的“心灵上的凶手”。
8.“佐西马长老的遗体的异味”------人需要明白为什么而修行
佐西马长老出现的时候,感觉他有些像《悲惨世界》里的善良的米利埃主教。他对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活着的时候,深受世俗和教会的尊敬。去世时是8月底,天气炎热。开始修士和俗人们都希望“伟大事情的出现”,指一些奇迹吧。“游学”性质的奥勃多尔斯克的修士特别急躁、四处窃窃私语;神学校学生拉基金也在四处打探消息,每半个小时向城里的某位夫人汇报。
入殓后摆放在修道室里的佐西马长老的遗体不久就传出异味。“象这样一位死者的尸体会腐烂并发出腐烂的气味,真是万分荒唐。”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迷惑、恐慌、幸灾乐祸、甚至恶意的喜悦。
修道院里特别虔诚的、75岁的“疯僧”费拉庞特神父也闻讯赶来了。他修士服里带着沉重的铁链,说话之前,先画十字,平时吃最简单的饭食,喝冷水,整天跪着祈祷,所以对佐西马长老的受尊敬、受欢迎,以及吃糖、喝茶、品点心很有意见。他认为异味的出现是不规矩持斋引起,佐西马长老等是靠聪明和有文化才拥有长老之位的,而自己粗陋、寒酸,没有什么学问,死的时候,只能得到一首小小的雅歌,而佐西马长老却得到了美妙的赞诗“扶助者和保护者”。
9.“蜜饯菠萝”的念头------小魔鬼
12岁的丽萨出生在有钱人的家庭,由于双腿有病,需要轮椅推行,她从小就受到母亲的溺爱。她寂寞、无聊,充满幻想,想干坏事、渴望不幸和受蹂躏。幻想着自己干了坏事,让别人受苦,而自己则开心地看着,吃着蜜饯菠萝。也许是丽萨生活的周围全是成年人,耳闻目染地了解了一些成年人世界的东西,毕竟幼小的年龄和思维、辨识能力的欠缺容易养成畸形的人格。这种用“儿童的思维思考成年人世界”的方式令世人警醒。
10.“三千卢布”------执念与真相
“三千卢布”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真的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梗。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维尔霍夫采娃,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的未婚妻,用三千卢布来检验德米特里对自己的爱情,这也是在提供金钱的便利条件让德米特里背叛自己。德米特里觉得父亲侵占自己的遗产,需要再补足三千卢布。老卡拉马佐夫用三千卢布当鱼饵,用此交换阿格拉菲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斯维特洛娃嫁给自己,或者把钱给德米特里,让他放弃阿格拉菲娜。斯麦尔佳科夫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拿走了这三千卢布,想到法国去见见世面。法庭上,人人都在纠结老卡拉马佐夫的三千卢布在哪里,可是当伊万拿出斯麦尔佳科临死前给他的那三千卢布证据时,大家却都不相信。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上最人性的作家,因为他非常关心并深入研究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性处于动态之中,处在自由和迫不得已、紧迫和限制、信念和绝望、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激烈矛盾中。他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入作品的人物中(主要是人的心灵和整个生命状态),这一点其它作家无法做到。”(《俄罗斯史》第三十三章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美]马克·斯坦伯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