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里有关庭审的那些事
(2020-10-10 09:59:14)
标签:
教育文化 |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用了第一部分来描述涅赫柳多夫参加一个省级法院的庭审情况,穿插了犯罪嫌疑人马斯洛娃的出身、成长,涅赫柳多夫与她交往的经历,涅赫柳多夫日前的生活状况,他与交往的对象老科尔恰金一家以及庭审后涅赫柳多夫为马斯洛娃案件的奔波,上至涅赫柳多夫昔日军中的同僚,现副省长马斯连尼科夫、陌生的检查官,下至监狱长、狱警、律师。
这一部分详细叙述了法庭上马斯洛娃投毒致死这个刑事案审判的过程,非常严肃地介绍了法警、陪审员、法庭庭长、法官、书记官、副检察官、民事执行吏、戴着军帽的宪兵、司祭,几乎将每一人的心情、状态、心里活动都做了介绍。小说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庭审的过程,除了各类宣誓,还依次询问了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出身、职业、宗教信仰。开庭、休庭、陪审团议事、证人出庭、宣读验尸报告、公诉人发言、辩护人发言、庭长总结性发言(把辩护人、副检察官、证人们已经说过好几次的话全部重述了一遍),之后,陪审员们在议事厅里激烈地、认真地、反复地研究案情,最后陪审员们达成一致:我们就裁定她(马斯洛娃)犯了罪(毕竟是她把掺了砒霜的酒递给了受害人),可是没有劫夺钱财的意思,她没有盗窃他的钱财。但谁都没有想起在答案卷里添上一句:是的,但是没有杀人害命的意图。
所有的这一切都合法,进展的都非常严肃,无可挑剔,但就是产生了这个疏漏。在法庭上宣读陪审团的裁决时,所有的法庭工作人员,包括书记官、律师们以及副检察官在内,都露出惊讶的神情,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个疏漏。但是,没有人对疏漏提出质疑。庭长根据这个明显有缺陷的陪审员报告,直接就宣判了案子,定了马斯洛娃的罪。
待到涅赫柳多夫发现疏漏的时候为时已晚,他如何努力地做出争辩、补救都于事无补。在安顿好了监狱里的马斯洛娃后,他带着律师写的状子动身来到了彼得堡。在枢密院法庭庭审之前,他按照律师的建议,拜访了枢密官沃尔夫,确定了马斯洛娃案子审理的时间。
枢密院法庭庭审如常举行。有四位枢密官:对人对事都抱有恶意的首席枢密官尼基京,认为自己非常正派的沃尔夫,脸上有麻子、有学问的法学家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自由派、家长模样的小老头贝。还有书记长和涅赫柳多夫六年没有见过面的大学时期的好友、办事精干的副检察长谢列宁。
第一件案子:报纸上登载了一篇报道,揭发了一个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舞弊行为。大家辩论的是:报纸的发行人是否有权(法律上)刊登小品文作者的文章,现在既然已经登了,那么他犯的是什么罪?是诬陷中含着诽谤,还是诽谤中含着诬陷?枢密官们没有去深究是否真的有舞弊行为?如侵占了股东的利益,如何制止?
在枢密院议事室里,大家针对此事发言。
沃尔夫:发言有意偏袒,想撤销高等法院的裁定(头天晚上还和董事长会面)。
谢列宁:激烈反对(知道董事长在财务方面做手脚,......)。
尼基京:想着自己回忆录的事,没认真听。
贝
斯科沃罗德尼科夫:尽管股份公司董事长是个大坏蛋,不过要是有法律根据,他就赞成撤销原判,可是,既然没有那样的根据,那他就同意贝的意见。
首席枢密官赞同斯科沃罗德尼科夫的意见,案子被否定地裁决了。
......
接着,喝茶时,大家闲聊了一件事。
这是关于某局长的一个案子。他犯了第九百九十五条所列的罪行(同性恋),经人破获,遭到检举。
贝
斯科沃罗德尼科夫:这有什么不好?可以在我们的文献里找到一个德国作家的方案,他认为这不是一种罪行,认为男人同男人也可以结婚。
斯科沃罗德尼科夫可以给出著作的全名以及出版的时间。
尼基京:据说,他已经调到西伯利亚的一个城市担任省长的职务了。
......
接着就是马斯洛娃的案子了。
沃尔夫把马斯洛娃要求撤销原判的申诉很详细地报告了一遍。且逐项证明以前的法庭有六个方面背离了法律的精确含义,这一切,枢密官先生们凭敏锐的眼光和渊博的法律学识比他看的更明白,理解的更透彻。之后,其他人发言。
谢列宁:申请撤销原判的各种理由都缺乏依据,主张维持原判。
在议事室里,大家意见分歧。
沃尔夫:主张撤销原判。
贝
尼基京:跟往常一样,赞成严格的形式主义,反对撤销原判。
斯科沃罗德尼科夫:撤销原判的理由不充分,驳回上诉。
斯科沃罗德尼科夫反对撤销原判的理由与本案的案情无关。他认为:涅赫柳多夫决定为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同那个姑娘结婚,在他看来是可恶之至的。斯科沃罗德尼科夫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抽象道德的一切表现,或者说宗教信仰的一切表现,都是可悲的疯狂,简直是对他本人的侮辱。为这个妓女惹出这样一场麻烦,名律师和涅赫柳多夫都到枢密院来出庭,简直就是可恶之至。
他是私下赞成同性恋而公开反对贵族与妓女结婚?还是其它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什么,只凭自己的喜好决断,用丰富的法律知识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法律服务,为人民和国家服务。
表面上看起来,两个法庭庭审好像都是很庄严很神圣,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特别是主审法官们和有决定权的枢密官们。托尔斯泰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揭露了那些执法者大多是装模作样,自私自利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实际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菅人命的官僚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