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答】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的元素之间的区别只是电子云分布不同?

(2016-02-18 16:19:36)
标签:

杂谈

【问答】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的元素之间的区别只是电子云分布不同?

 

作者:@中科大胡不归

 

 【问答】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的元素之间的区别只是电子云分布不同? 

知乎名人曾博邀请我回答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69271):

如何评价罗辑思维说的,不同元素之间底层是相通的,只是电子的排布不一样?

罗辑思维:这个世界会好吗?(上)156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NTIyMTUyNA==.html

在前15分钟处,他认为物理化学打通了元素之间的不同。并赞许了牛顿的炼金术。

 

 

我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69271/answer/86427359):

谢邀(有点奇怪@曾博 同学为什么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罗振宇先生对化学的了解显然不是很多,有些说法听着别扭。

一,9'59"处,“因为在我们中学的时候,经典化学都给我们画了一个叫元素周期表”。实际上并没有“经典化学”这个概念。罗振宇可能是被“经典物理”、“经典力学”带迷糊了,以为每门学科都有个阶段叫做经典。还有一点问题是,中学讲的力学确实是近代之前的力学,连牛顿的力学工作都远远没有讲完,但中学讲的化学却是相当现代的,电子云、共价键都是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出现之后发展出来的概念。

二,10'7"处,“92种自然元素之间的界限是铁定的,你不可能让这个元素变成其他元素的,这是经典化学的看法”。其实中学的课本里肯定有提到核反应,元素之间的转化,我不确定是在化学课本中还是物理课本中。总之中学生如果认真听课,肯定不会得到“不可能让这个元素变成其他元素”的印象。罗振宇想先造个“经典化学”的靶子然后去打,心情可以理解(他的听众大概比较习惯这种叙述模式),实际比较混乱。

三,10'15"处,“但是20世纪出现了物理化学,他们发现原来元素的底层也是通的,一种元素和其他一种元素的区别无非是原子核围绕在旁边的那个电子云的分布不一样而已。只要回到最微观的粒子世界,实际上每一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通的。如果从理论上讲,如果牛顿回到了今天,炼金术它就不是不可能的。这是物理化学最后把这个界限再打破。”这一段真是糟糕透顶,错误百出。

1、物理化学在19世纪就出现了,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

2、物理化学是物理和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最经典的成就是热力学三定律(能量守恒、熵增、绝对零度不能达到)。物理化学不是研究原子分子结构的,——那是量子化学的内容。有些科学家把量子化学算作物理化学的一部分,那是因为在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四大化学分类中,跟量子化学最沾边的只能是物理化学,其他三个更不搭。但这种用法并不普遍,大多数语境中物理化学跟量子化学是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

3、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之间的区别不是“电子云的分布不一样”,而是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不一样。固然质子数不同会导致电子云的分布也不同,但同一种元素在不同化学环境下电子云的分布也不同。例如单个的氢原子、氢气分子H2中的氢原子以及水分子H2O中的氢原子,电子云分布都是不同的,难道能说它们不属于同一个氢元素?

4、“只要回到最微观的粒子世界,实际上每一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也是通的。”本来就没有人说各个元素之间不通。一旦发现元素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任何人都能想到有可能通过核反应改变元素。

5、“如果牛顿回到了今天,炼金术它就不是不可能的。”这种话属于“看似说了很多,实际上不知所云”。牛顿的炼金术肯定搞不成,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发生不了核反应。现在我们有很多种方法产生核反应,如用中子或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核发生裂变,在超高温超高压下发生聚变。

6、“这是物理化学最后把这个界限再打破。”首先,这不是物理化学干的事。其次,化学和物理之间的界限原本就是最弱的。量子力学发现之后,科学家很快就意识到全部的化学现象都可以用量子力学来理解,所以化学甚至都可以认为是物理的一部分。许多科学工作者是无所谓被称为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的,投稿和申请项目时也是物理、化学一块上,逮着哪个算哪个。

结论:学习科学知识最好还是通过正规的方法,上学,听课,读教材,做习题,问老师等等。指望自己啃两年书本(如罗振宇开头所言)就能学会,是不现实的。指望别人啃两年书本就能教会你,就更不现实了。

增补:此文的评论区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至@袁梓谦 开了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罗辑思维的结论完全不符合自然科学事实还是有人替他说话? - 心理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40617),欢迎大家去回答。

 

 

(此回答被知乎收录到“编辑推荐”以及“知乎每日精选”。观察者网转载为《当网红谈化学,我们呵呵就好》:http://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6_02_17_351274.shtml

 

 

附录:袁梓谦的问题全文:

为什么罗辑思维的结论完全不符合自然科学事实还是有人替他说话?

从心理学分析,这些人是什么心态呢?

 

我认为@袁岚峰 老师已经很客观的不带有任何个人情感的完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罗辑思维中出现的错误,怎么还有人替罗振宇说话呢?

 

如果说一个人的语气引起你情感的共鸣,那么你或许会诉诸情感,如果一个人身份不够,那么你可能会诉诸权威,如果一个人故意把话说的很玄乎,那么是语义模糊。

 

种种逻辑谬误,或许会让你不是那么理解对方的逻辑,从而不认可结论。

 

可一位化学博士(无法诉诸权威)这么客观的(无法诉诸情感)给你用通俗易懂的(无法语义模糊)语言分析已经无法诉诸任何逻辑谬误了,评论区还有人洗地?这到底是为什么?

 

来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69271/answer/86427359

 

 

作者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风云学会会长,微博账号“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账号“袁岚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