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物理学和人类学解读人类经济行为(物理学篇11-12)

(2015-04-03 19:41:03)
标签:

杂谈

用物理学和人类学解读人类经济行为(物理学篇11-12

 

作者:@西西河氏唵啊吽

 

@中科大胡不归 按:这是我的朋友、物理学博士@西西河氏唵啊吽 写的一系列文章,以物质循环为基础概念,建构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经济思想体系,能用于理解和解释古今中外大量的人类经济现象,非常有启发性和洞察力。9-10篇见http://weibo.com/p/1001603826239277251311。唵啊吽博士经常发表高见,推荐大家关注他。欢迎在微博上通过在私信页面点击“订阅文章”或输入“DY”订阅我发布的文章。】

 

(十一)畅通物质循环

 

由于物质是守恒的,对于一个恒定的开放系统,流入的物质必须与流出的物质相等。如果不相等,则系统不恒定。如果流入的物质多于流出的物质,则有物质积累在体系中,系统就在扩大;如果流入的物质少于流出的物质,系统就在缩小。人体就是一个例子:小孩体重增加,是身体摄入的物质多于排出的物质;老人体重减轻,是身体摄入的物质少于排出的物质。

秋收后,粮食被收藏起来了。这些粮食流入人类社会,还没流出去,粮食没有被马上消费掉,而是被保存起来供全年其他季节消费。但无论如何,这些粮食最终要被消费掉,其中绝大部分物质要流出人类社会。这些被收藏的粮食,我们称为存货。以长期平均来说,存货不构成积累。

但不是所有流入人类社会的物质都流出去,许多物质积累在人类社会再也不流出去了。其中如黄金、钻石之类构成人类财富,还有一部分是人体的有机物,以人口增加积累起来。还有一部分如铁、铜、铝等物质,它们经由废旧回收在人类消费与生产两部门之间循环,也被永久留存在人类社会了。这部分物质积累在人类社会,其总量在增加。

我们知道,物质循环有耦合作用,即不同的物质循环往往要耦合一段才能使循环持续,如果其中一部分积累到人类社会,另一部分就无法继续循环,以致造成污染。举一个例子,种庄稼的谷物人类消费了,人类消费的谷物的碳循环完成了。但是,和庄稼一起生长出来的秸秆还没完成循环,怎么办呢?以往秸秆是农村煮饭做菜的燃料,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能在厨房烧秸秆。以往秸秆是牲口饲料,如今用拖拉机了,不用牲口了。秸秆的碳循环就成了问题。今天北方烧秸秆是雾霾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是物质循环不畅导致的问题。秸秆历史上是人类财富,是农家牲口饲料和居家烹调能源。以前烧饭的草木灰回田是上好有机肥,牲口吃秸秆成为农耕能源,牛粪回田也是有机肥。自然经济有自然经济的循环方法。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拖拉机代替了耕牛,燃煤燃气代替了燃秸秆,导致秸秆碳循环错位。秸秆历史上是资源而非垃圾负担。更好地让秸秆回田,是第四产业。比如建立秸秆沼气地窖,可以用沼气做燃料,发酵的秸秆也可以做为清洁有机肥回田。维护一个经济效益高的秸秆碳循环就是一个无污染碳循环。

由于物质循环的耦合,人类财富的积累阻断了部分物质循环,导致人类物质文明越发达,污染和环境问题越尖锐。第四产业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产业

(十二) 人类吸纳的物质循环的复杂化趋势

 

人民谈论生态系统时,往往称之为生态环境。“环境”一词暗示人类与生态的分隔,然而,以物质循环观点来看,人类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人类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人类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的比重就增加一分。由于人类社会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纯技术已经无法维护地球生态的健康。要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人类需要一个和谐运转的全球社会结构,一个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如前所述,经济进步就是将更多的物质循环吸收入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就是发明新技术使得人类可以控制地球物质循环中更多的环节。这种进步的结果之一,就是人类吸纳的物质循环越来越复杂。被吸纳的物质循环需要人类对其更多的环节进行控制和干预,这就需要有更复杂的合作来控制和干预物质循环和能量耗散。

在石器时代,个人或许可以独立生存而不必改变其基本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自己生产自己的消费品而不借助任何其他人的合作或贡献。人类吸纳的物质循环越多,对物质循环的控制就要求有更多的人的合作。正如经济学巨人亚当·斯密发现的一样,经济进步是以劳动分工来标志的,而劳动分工是合作基本形式之一。没有劳动分工,人类无法吸纳复杂的物质循环。

由于最终消费品是许多人不同劳动分工的共同结果,这要求人类社会有交换和分配制度。人类吸纳的物质循环越复杂,就要求有更复杂的社会制度来协调社会分工和制约产品分配。这就是人类学家要以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能复杂程度来度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原因之一。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