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三章 为什么好人有好报?(四)为什么助人者更成功?
(2014-12-15 22:47:51)
标签:
转载 |
我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人力资源部的两位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俩年纪、资历相仿,工作能力差不多,都很能干,甚至连外形都可以说是环肥燕瘦、各有千秋,都属于那种不是大美女但挺耐看的邻家女孩。可她们俩的性格就截然相反了:同事A待人友好,乐于助人,你去找她时,属于她份内的事她固然义不容辞帮到底,就算跟她没关系的事,她也会想方设法帮你解决。她给人的感觉,不是同事,而是朋友,遇到问题时,她总是站在我们员工的角度来考虑,为我们出谋划策怎样从公司那里捍卫自己的利益。
同事B则是一副高贵冷艳的职业模样,对我们的要求,从来都是按规章制度办,能少办就少办,最好是什么事都不做,这样她什么错也没有。平时跟我们只有工作上的来往,私下里都没有任何交集。当然,对于她工作范畴之外的事,我们对她也是开口都不敢开的。
这样一来,我们有事时,必然都是去找A。好在A也乐此不疲,哪怕加班,也是开开心心地帮我们把事情做完。B也正好乐得清静。每次A完成一件任务,都会高兴地拿着做好的文件来找我们,当她看到我们那“终于批下来了”的喜悦神情时,自己脸上也洋溢着快乐,有时还要一起拥抱一下以示庆祝。
B完成一件事后,则是冷冷地打电话通知我们:“某文件批下来了,你到我办公室来拿吧。”到她办公室后,大家寒暄敬免,因为她脸上满写着“我很忙,别烦我”,拿文件的过程不会超过一分钟。
后来,人力资源部的经理离开了,管理层打算从她们俩当中提拔一个,来征询我们的意见。至于我们会推荐谁,那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在我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A已经又升了一级,跟我们很少能见面了,但仍然保持着朋友关系。我们所有人都相信,她的前景非常远大。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第一章第五节里提到的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给予与索取》一书中指出,职场中最成功的,基本都是乐于助人的人(他称为“给予者”,等同于“助人者”)。换句话说,A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助人是走向职场成功的一条捷径。
当然,这条捷径上也有陷阱。格兰特提醒我们,虽然职场中最成功的大多是给予者,但是最失败的也大多是给予者。相反,那些爱占别人便宜的“索取者”和不占人便宜也不被人占便宜的“匹配者”则一般是表现中游,不会垫底但也很难升到最高。
这是因为,如果助人不当,那么我们可能就白白地被人利用,“好人没好报”了。但如果注意助人策略,不要为了助人而过多牺牲自己,那就能享受到助人的好处,获取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回报。
比如A,在刚进公司时,也不遗余力地帮助B,经常自己加班去完成B份内的工作。但在帮了几次之后,发现B原来是个索取者,她就不再帮了。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位置空缺出来之后,B上下活动,到处争取这个位置。A并没有因为别人想要一样东西,就放弃自己的合理权益。她也一样理直气壮地申请升职,最终成功。
我们会在第五章更详细地谈到如何助人的问题。对于“成功属于助人者”这个现象,格兰特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 助人者能建立起更广泛可靠的人际网络。
首先,助人者的人际网络能给他们更多的支持。正如前面A和B的故事所显示的,人们乐见助人者获得成功,只要有机会,就会拉他们一把;而对于自私的索取者,则都不愿意帮忙,不在关键时候踩一脚就不错了。
当然,索取者经常会自认为人际网络比给予者更广泛可靠。他们虽然对大部分人冷漠自私,但对于有钱有势、能帮到他们的人,则会用尽心思地巴结攀附,因此从表面看来,他们更擅长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可是,别人也并不傻,索取者的手法一旦被看穿后,就会比没有攀过关系还要糟。格兰特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安然公司的CEO肯尼思·莱在老布什竞选总统时,鞍前马后、出钱出力,获取了老布什的信任,为自己谋求了巨大的好处。但老布什竞选联任输给克林顿后,莱立即开始去拉民主党人的关系,找到一个克林顿的发小,很快跟克林顿打上了高尔夫球。几年后,小布什竞选得克萨斯州州长,请莱帮忙,但莱认为小布什没有胜算,就拒绝了,只捐了点钱了事。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到了选战末期,小布什的优势已经很明显,莱见势不好,连忙给小布什追加捐款——但这只加深了小布什对他的反感。在小布什看来,莱很显然是个势利小人,见你有用就献殷勤,一旦没用就不加理睬。小布什成为美国总统后,莱在他身上没少花心思,但这只能进一步加固小布什对他的负面判断。最后,安然公司丑闻爆发后,小布什政府没有给他任何帮助,坐视其破产。
相比之下,给予者尽力帮助所有值得帮助的人,别人很容易信任他们,并回报以必要的帮助,从而助推他们的成功。
其次,给予者能建立起更多的“弱连接”。在索取者看来,给予者帮助那些“不值得”帮助的人,纯粹是浪费资源,但给予者却在无意之间,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弱连接网络。所谓弱连接,是指那些跟我们平时联系不太多的关系,比如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点头之交的邻居、朋友的朋友。哈佛大学的一个社会学家发现[1],在找工作时,亲戚、好朋友等“强连接”的作用反倒没有弱连接大。这是因为弱连接要比强连接多得多,也容易维护得多,在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通过弱连接来得到的帮助,要比强连接更有效、迅捷。
当然,给予者并不是为了建立庞大的弱连接网络而去助人的,但通过平时一贯、广泛地帮助那些似乎对自己“没用”的人,他们给数不清的人留下了好印象。回报会在将来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临。
2, 助人者能更好地与别人合作。
助人者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因此,哪怕他自己要付出时间、资源甚至耽搁自己的进度,但只要对团队有利,他就乐于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把别人的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而是乐于看到同事的贡献得到承认。
相反,索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永远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帮助别人没有看得见的好处,比如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回报,他们就不会去做。这样一来,团队的集体优势就难以发挥,甚至本来流畅的一件任务,会在他那里卡壳。
更有甚者,任务完成后,索取者会在幕前积极表现,恨不得贪全队之功为己有。这样的人,无论他本身才干多么突出,都难以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成绩。长此以往,他们的整体表现也会变差。
3, 助人者更能促进别人的发展。
助人者更多地帮助他人,自然能更好地促进他人的发展。但格兰特指出,除了实际的帮助外,助人者其实对别人还有另外一重特别的贡献:发自内心的欣赏。
助人者比索取者更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美德,这反过来也促使他们更加乐意帮助别人。优秀的教师大多是助人者,他们不仅尽力帮助学生,而且会经常鼓舞、激励学生。在他们看来,孩子们都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优点的璞玉,值得自己投入精力去将他们磨砺成光彩夺目的明珠。
索取者则难以对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他们经常以己度人,认为别人也跟自己一样,跟自己交往无非是为了实际的利益,因此防范别人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空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呢?
因此,助人者能带动周围的人前进,而索取者则阻碍周围的人发展。这就进一步拉开了助人者与索取者在成功阶梯上的距离。
4, 助人者更容易影响别人。
格兰特指出,索取者影响别人,主要是通过咄咄逼人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让别人听自己的。助人者影响别人的方式,则主要是谦逊低调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让别人通过思考后,自愿接受他们的观点。
从表面上看,似乎权威式影响法更有效,能一下子俘虏听众,但其实,低调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别人——前提是听众的自尊水平应该适中,如果他们的自尊心太低或者太高,则更容易被权威式所影响。
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好,自尊心正常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也越来越更能接受低调的劝说方法——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中国这三十年来的广告史,大家可能还记得,在八十年代,电视广告都是要靠一个明星或者专家,一本正经地给大家推荐某款产品,这样的权威式广告,往往在那时能大幅推起一款产品的热销。可今天,这样的广告基本绝迹,那些不露痕迹地博取观众好感的广告,才会被大家接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索取者那不容置疑、从上而下的劝说方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助人者看似软弱的劝说方法,不是逼你同意,而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供你参考,却能更好地让别人接受他们的观点。
由此,格兰特道出了助人者成功的秘诀。正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们为别人做得越多,给别人越多,自己拥有得也越多。本章前三节是通过生理机制、进化机制、心理机制等方面来分析“为什么好人有好报”,但这些好报更多的只是集中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上,让我们在助人后感觉良好。但格兰特等人的研究表明,好人有好报,而且好报看得见。只要我们注意策略,那么助人也会给我们带来事业上的成功。
[1]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360-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