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周“古父己卣”舆直筒卣

标签:
财经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西周早期
髙33.2釐米;口徑15.7釐米;底徑15.3釐米
現藏上海博物館
直筒形,直口,髙蓋,提梁,圈足。蓋頂設圓形抓手,提梁飾龍紋,兩端設獸首。器蓋飾牛角獸面紋,牛角稍翹出器表,兩側配置相背彎角鳥紋。腹飾牛角獸面紋,頸部飾對稱竪耳龍紋,中央設浮雕立耳小獸首。大面積的淺浮雕與細雷紋為地。圈足亦與頸部類似飾對稱龍紋。
【銘文譯文】
器蓋同銘,各鑄銘文六字:
古作父己彝亞
“古”原為商代國族之名。據甲骨卜辭記載,古氏成員在商代丁時任史官,負責占卜,古氏又善畜牧,殷王多次占卜,古族曾向王室進貢犬、馬。因此,古氏在商代是一個重要的國族,此族在西周時代還繼續存在。
卣是盛酒器,形式有扁圓體、圓體和筒形體三類。此器為直筒形體,是卣類器中比較特殊的形式。這種盛酒器出現於商末周初,數量甚少。卣這類形式的器沒有自銘,器名是宋人所定,一直沿用至今。據《詩·大雅·江漢》所載“矩鬯一卣”,可見卣內所放的是用矩鬯所製之酒,也是一種尊貴的祭神的酒。商代青銅器中,絕大部分是酒器,酒器的品類繁多,但卣的數量卻不多,只有在較大的墓葬中才有出土。筒形卣的為數更少,傳世出土的大約僅十餘件。許多酒器形制演變往往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但是這種卣的形式出現卻是相當突然,在殷墟中期青銅器中,還找不到它的祖形,甘肅靈台白草坡和陝西寶雞竹園溝的西周早期墓中,曾出土過同類器形,故認為是周初的新穎式樣。
卣的鑄造方法,一般是採用分鑄技術。蓋和提梁均需另鑄,然後將鑄好的提梁嵌入主體陶範內,在第二次灌注銅液時合鑄成器。也有一種方法是先鑄整器,留出榫頭,然後再搭陶範,澆鑄局部附件。但這必需具有很細緻與很熟練的技術才能得以完成。在商周時代一般的鑄工都能比較好的運用這一技巧,從而鑄造出造型複雜、紋飾細緻的青銅器。
髙39.4釐米;口徑12.3釐米
現藏日本泉屋博古館
現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髙29釐米;口徑12釐米
1967年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髙29.6釐米;口徑12釐米
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髙32釐米;口徑13釐米
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髙26.6釐米;口徑10.5釐米
1980年陝西寶鷄竹園溝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本文撰稿圖片: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