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钟鼎鉴定文化手机博客收藏 |
西周晚期 禹鼎
髙54.6釐米;口徑46.7釐米
1942年陝西扶風任家村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口折沿,立耳,寬體垂腹,下置三蹄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腹飾波曲紋。禹鼎保存狀況較差,表面呈黑褐色,部分地方有綠色繡,其鏽蝕較重,在腹壁甚至有因鏽蝕而形成的孔洞,因而也影響了其長篇銘文的譯讀。然而就是這段難以解讀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滅古鄂國的血腥史。禹鼎出土在任家村。任家村,原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坐落於現陝西省扶風縣,然而這座距离法門寺僅五里地的小村子,卻因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接連發現兩處埋藏大量青銅器的窖藏而蜚聲海內外。1890年村民任致遠在村東南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出土青銅器達120多件。1940年村民任玉、任登肖、任登銀兄弟等人在村西南土壕取土時又發現一處窖藏,出土青銅器100多件。這兩次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巨大,且不乏名品重器,如克鼎、克鐘等“克”器群銅器、梁其鼎等“善夫梁其”器群銅器,可惜這些青銅重器出土後便陸續失散,目前存世能明確知道出土地點與收藏情況的不足十之三四。
髙54.6釐米;口徑46.7釐米
1942年陝西扶風任家村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口折沿,立耳,寬體垂腹,下置三蹄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腹飾波曲紋。禹鼎保存狀況較差,表面呈黑褐色,部分地方有綠色繡,其鏽蝕較重,在腹壁甚至有因鏽蝕而形成的孔洞,因而也影響了其長篇銘文的譯讀。然而就是這段難以解讀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滅古鄂國的血腥史。禹鼎出土在任家村。任家村,原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坐落於現陝西省扶風縣,然而這座距离法門寺僅五里地的小村子,卻因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接連發現兩處埋藏大量青銅器的窖藏而蜚聲海內外。1890年村民任致遠在村東南發現一處青銅器窖藏,出土青銅器達120多件。1940年村民任玉、任登肖、任登銀兄弟等人在村西南土壕取土時又發現一處窖藏,出土青銅器100多件。這兩次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巨大,且不乏名品重器,如克鼎、克鐘等“克”器群銅器、梁其鼎等“善夫梁其”器群銅器,可惜這些青銅重器出土後便陸續失散,目前存世能明確知道出土地點與收藏情況的不足十之三四。
鄂國歷史悠久,《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時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因此至少在商代,鄂國就已經十分強大。西周時鄂國為西周所封之南國中之大國。因其地處漢水以北、淮水以西,是中原與江淮之間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西周南疆之屏障,周王室倚以經營南方以及控制南淮夷及東夷,因此,頗受周王之重視,常給予豐厚賞賜並與其通婚以籠絡。也正因此,一旦鄂侯馭方率領南淮夷及東夷進行叛亂,聲勢就十分浩大,並曾攻入西周腹地,對周王室造成嚴重威脅。周王雖然同時派遣西六師和殷八師前往鎮壓,仍然不能取勝。最後加派武公的親兵,才取得勝利,可見戰役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而此次伐鄂戰役中,周王命令不僅要徹底消滅鄂侯馭方,連其國內老少也一並剷除,表示周王對鄂侯叛亂的深切痛恨,同時也說明周王室對於南疆的重視以及淮夷問題的重要性。鄂侯馭方兵敗被擒以後,鄂國族衰弱離散,無力立於諸侯之林,顯赫一時的鄂國從此滅亡,而鄂國銅器也再未出現。

【銘文譯文】
腹內壁鑄銘文二十行二百零八字:
禹曰:不(丕)顯(恆)(恆)皇且(祖)穆公,克夾(召)先王,奠四方。(肆)武公亦弗段(遐)望(忘)朕聖且(祖)考幽大(叔)、懿(叔),命玉禹(肖)朕且(祖)考政于井邦。(肆)禹亦弗敢(春),賜(惕)共朕辟之命。烏(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內。王遒(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曰:(撲)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肆(師)彌宋(怵)(恇),弗克伐噩(鄂)。肆武公遒(乃)遣禹率公戎車百乘,斯(廝)(馭)二百,徒千,曰:于(將)朕肅慕(謨),惠西六(師)、殷八(師),伐噩(鄂)侯(馭)方,勿遺壽幼。禹(以)武公徒(馭)至于噩(鄂)。(敦)伐噩(鄂)休,雙(獲)氒(厥)君(馭)方。肆禹又(有)成,敢對揚武公不(丕)顯耿光。用乍(作)大寶鼎,禹其萬年子子孫寶用。
記載禹的先祖穆公輔佐先王有功,故命禹管理井邦,禹哀嘆上天降下大災,當時鄂侯馭方率領南淮夷、東夷侵犯南國、東國,周厲王對宿衛軍西六師、殷八師下令,要誅滅鄂侯馭方,但王師伐鄂之舉未能獲勝,於是武公派遣禹率戰車百承、甲士二百、步兵一千,進攻鄂侯馭方,終獲全勝。此事史籍未載,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資料。
前一篇:解析青銅器“豆”
后一篇:解析西周“蘇甫人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