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析青銅“甗形盉”

(2019-02-06 16:04:24)
标签:

财经

收藏

手机博客

钟鼎鉴定

文化

解析青銅“甗形盉”

 

青銅“盉”形製通常分八大類:
1、腹身作圓底罐形。
2、腹身近似鬲形,三足。
3、腹身近似鬲鼎形,直頸,腹鼓,四柱足。
4、腹身作壺形。
5、腹身作深袋足形,封口,管狀流斜作在隆起的圓、方形封頂上,封頂上留有雞心狀口,與流對應的腹側有一鋬。
6、深腹封頂形,平底內凹,無足。
7、腹身與流位置近,底部作短圈足,形制特異。

8、腹身作長筒形,頸部與上腹部處作長管狀流側出,頸部兩側有貫耳,有鋬,鋬與流伸出方向作直角,底接圈足,蓋作拱形,蓋上有環鈕。
青銅盉蓋部作鈕多見環形鈕、丁字鈕、提梁式鈕、拱形鈕、獸形鈕等。其流口部作獸首曲啄狀流、直啄狀流、短管狀流、長管狀流等。其鋬部形制多見鏤空鑄飾形、半圓形、獸首形、直柄形、曲柄形,實心和空心等等。足部型式包括三棱形尖足、圓底三足、四足、錐形足、柱形足、短袋足、四獸足、短蹄足、簠足形等。春秋早期鑄有銘文的銅器增多,水器中盤和匜也最為常見。“盉”與“匜”“盤”相伴一組出土的情況常見,由於盤、盉都是盥洗用具,鑄盤時大都也鑄盉,所以就把盤銘鑄在盉上” 。我國所出土的青銅盉在“中國青銅器圖錄”中被歸類為水器。西周中期後,盉與匜功用近似,所以盉是否亦用來做酒器仍待證明。目前所見銅盉體量普遍小於甗形器,形制小巧,多具管狀流口、方便執握的鋬柄,實用性強。比較研究中所列春秋時期的銅盉多在鋬柄處作以曲柄,兼具美觀性。目前所見曲柄盉集中出土於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進一步印證了當時黃國人的主要活動範圍即在這一地區。
“黃夫人”甗形盉上的銘文所示“黃子”即黃國國君,此盉是為其夫人孟姬所制。黃國青銅器在春秋中期以後出現的與中原銅器不同的形制,說明了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動向,黃國作為獨立的小國滅亡時間早,受到江淮徐、舒青銅文化的影響。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曾在潢川縣城西北隆古鄉發現黃國故城址。黃展岳所著“黃姓源頭—青銅器裡的潢川黃國”,文中闡述:根據考古發現資料,參照先秦兩漢文獻二重證法,認為黃國屬“嬴”姓,封地在今河南潢川,其時代約在春秋早期。金榮權所著“古黃國歷史變遷與文化特徵綜論”一文闡述:黃國先民即夏商時期東夷之一支的黃夷。黃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被楚所亡。黃國文化在保留東夷本土文化因數的基礎上,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並在器物製造技術、紡織技術、雕刻與繪畫技術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有些甚至超過當時的中原文化水準。其墓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自成一格, 並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既是一個文化的傳播區域, 又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區域。黃國被楚國滅了之後,黃姓族人大批被迫遷至楚國腹地,定居在今湖北黃岡、黃石等地。還有一支則內遷至今湖北江陵、荊州一帶。目前所見曲柄盉集中出土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進一步印證了當時黃國人的主要活動範圍即在這一地區。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1)西周 甗形盉
通髙18.7釐米;口徑15.2釐米
1971年安徽省肥西縣柿樹崗小八裡村出土
現藏安徽博物院
該盉上為甑部,敞口斂沿,口下鑄飾一周連續重環紋。下為鬲部,有三足為連襠短足,也稱三袋足式。在兩足中間鑄有管狀流口,流口與一足平行對稱,流口平行的肩部鑄圓筒形曲柄座,空心並有對穿孔。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2)西周晚期  龍柄盉
通髙18.2釐米;口徑12.6釐米
1979年安徽省銅陵縣鐘鳴鄉出土
現藏安徽省銅陵市博物館
該器上端鑄盤口,盤口向下收斂,面飾有一周連續式幾何變形竊曲紋。束頸,肩上鑄一圓柱龍首鋬向上曲高於盤口,龍首口鼻凸出,雙目探視盤口。鼓腹,腹部有管狀短流,下部三足分襠,襠底足短。因鑄龍首曲鋬,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固可視為水器。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3)春秋  “黃夫人”甗形盉
通髙18.5釐米;口徑11.2釐米;腹徑15釐米
1983年發掘出土於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
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
現藏河南博物院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4)春秋早期  鬲形盉
髙17釐米;口徑9.2釐米;腹圍16.4釐米
現藏河南博物院
1983年在河南省光山縣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該器鬲形特徵較為明顯,上部無甑,口有平蓋,三足。直口卷沿,兩足中間鑄有圓狀短流,與之平行鑄有一向上卷狀的曲柄形獸首鋬,獸頭朝盉口,器面光滑無紋飾。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5)春秋中期  金盉
髙27釐米;口徑15.5釐米;腹徑18釐米

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該器上為缽形,直口方唇,淺腹直壁;下為鬲狀,與缽體相連處作束腰狀,中間有箅隔。鬲肩部設一短流和一長鋬,鋬與流成90度角。長鋬斜直上揚,終端向內彎曲,並作獸首形。獸首呈探視器口狀,形態頗為生動。獸首額部有一“金”字銘文,故為“金盉”。缽壁及鬲肩部飾蟠虺紋,鬲腹部飾一周三角雲紋。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6)春秋  甗形盉
通髙19.7釐米;口徑10.7釐米
1974年安徽省舒城縣五裡村出土
現藏安徽博物院
該盉由缽形甑和鬲形三足構成,上部敞口缽形,口沿內收,鬲部前段在兩足中間鑄有管狀流口,流口與一足對稱,流口平行的肩部鑄圓筒形鋬座,曲柄鋬向上內卷呈尾式,鋬座與曲柄銜接處各有對穿孔,通體素面無紋飾。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7)春秋  曲柄盉
通髙20.2釐米;口徑11.5釐米;腹圍55.5釐米
1989年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燕山村出土
現藏安徽博物院
該盉鬲形,弧形蓋,蓋頂部有兩層鈕,三袋足,蓋和肩部各鑄飾一周龍紋,鈕部飾瓦紋。在腹部前段與兩足中間的上方,鑄有管狀流口,流口與一足對稱,流口平行的腹部鑄圓筒形柄座,內裝曲柄鋬向上呈內卷尾式,柄座與曲柄銜接處各有對穿孔。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8)春秋中期 獸鋬盉
通髙17釐米;口徑14.4釐米
1973年安徽廬江泥河盔頭胡崗出土
現藏安徽博物院
該盉上部鑄盤口束頸式,下部款足鬲狀,腹部有一短流較細,腹部還鑄有較大獸首曲鋬柄高過盉口,獸首正對盉口,器身素面。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9)春秋  曲柄盉
通髙20釐米;口徑14.5釐米
1989年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燕山村出土
現藏安徽博物院
該盉上部盤口束頸,盤口下鑄飾一周交龍紋。下部為空足分襠鬲,圓鼓腹,腹前段兩足中間上方有管狀流口,流口與一足上下垂直,一足上部鑄圓筒形柄座與流口平行,內裝曲柄鋬分為兩段,向上呈內卷尾式,柄座與曲柄銜接處各有對穿孔。曲柄頂部有小殘缺。

 

解析青銅“甗形盉”
(圖10)春秋中期  龍鋬盉
髙19釐米;口徑14.5釐米;重1.2千克
現於私人收藏
器體如鬲,盤口,束頸,弧襠,三款足。圓形短流,龍首囬顧式長曲柄。柄部飾顆粒狀乳釘紋。此器流低而短,實際能盛液體量甚少。同類器中有的中腰有箅,當是小型蒸器。

 

 

解析青銅“甗形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