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引言:近年来,从文学内容影视化到改编游戏、衍生品开发等,“IP”越来越得到影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追捧,随着《何以笙箫默》《花千骨》《芈月传》《琅琊榜》《微微一笑很倾城》等一系列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成功火爆荧屏,IP剧江湖一时风起云涌。影视公司和投资者普遍认为,拥有大量原著粉和较高知名度的IP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营销成本,同时还兼具风险小、回报高的特点,而具有较高投资价值。IP版权价格飙升、IP大量转换成影视作品的趋势仍将持续,一些“超级IP”项目被炒至千万级别,个别作品甚至还未完成就已经被预定。
“IP”的概念已经不新鲜,通常是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新鲜的是,在影视圈IP内容群雄逐鹿的战场上:哪些IP题材最经常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哪些内容卖的最火?在持续疯狂的“IP热”中,究竟哪些制胜法宝能让影视作品拔得头筹?
网络小说最火,写手卖版权成功致富
若问IP剧什么内容最火爆?相信普通观众对《甄嬛传》《花千骨》《琅琊榜》《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原作小说也有耳闻,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课题组编撰的《2016中国IP产业报告》则用数据证实,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影视IP最重要的来源——今年到目前为止播出的影视榜单中,网络小说占61部,传统小说29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投拍或进入筹备日程的的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超过90部,电影超过20部。
网络阅读大行其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日渐成熟崛起的,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专门的小说网站来阅读小说。2015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70亿元,同比年增长25%,预计今年将增长20亿人民币。这些小说阅读平台聚集了大批读者、作者、出版人、编剧、制片人等,互相交流碰撞,寻找或提供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短期内网络小说平台依旧是阅文集团一家独大,2015年1月,腾讯COO任宇昕与副总裁程武宣布正式成立阅文集团,统一管理和运营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网文品牌。2016年排名前十的网络小说阅读网站中,有7个都隶属于阅文集团。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01年热播的《上错花轿嫁对郎》,被誉为国产良心剧。放眼今日,从2011年知名网文改编剧《步步惊心》的惊艳开始,历经几年的量变,这条高密度细分的产业链早已改朝换代,变为“网友喜欢什么就拍什么”的局面。细数目前市场上已经播出或筹拍中的网络小说,描绘爱情、虐恋情深的内容占大多数。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玄幻、升级打怪类的作品拍成影视剧有一定难度,同时存在审查约束,比较而言,情感类作品操作相对容易,和电视剧的收视人群契合度更高。言情小说中,青春都市流派的势力最为壮大,《杉杉来了》《何以笙箫默》《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遇见王沥川》等都市青偶剧都引发了一波青春热潮。青偶剧数量大,古装剧的上升势头却更为惊人,《甄嬛传》《琅琊榜》《海上牧云记》《步步惊心》等古装剧叫好又叫座,拼制作拼演技拼质感还要靠古装剧。业内普遍认为,唯有大古装才能点石成金、火人火戏,仙侠、神话等古装内容依然是电视剧圈里改编网络大IP小说的重要题材,这类题材普遍既有粉丝追捧又有高颜值傍身,还有仙侠本身这个自带技能加持的属性,很容易一火就是半年。
http://ww3/large/dcd0d42dgw1f9jp8oglgvj20hs0vkmz0.jpg
http://ww2/large/dcd0d42dgw1f9jp8xkk3pj20o11620yh.jpg
http://ww4/large/dcd0d42dgw1f9jp9fav6yj21kw2kcauu.jpg
国内大部分影视公司不仅每年都在大量筹拍网络小说,还在不停囤货,在一些影视业人士看来,只要是稍微能改编的版权,大家都在囤,甚至还有很多知名作者的小说没写完就被预购,晋江文学网被登记版权售卖的小说超过300部,2016年被批准获得影视版权的网络小说超过110部。但是,这些小说也并不全都能在第一时间被拍成影视作品,很多都是经历几年才能“囤货变现”。小说版权的抢购也让IP价格连年走高,不少网文大神们在影视圈叱咤风云,知名度剧升,身价飙涨。一两年前一部小说三四十万的价格是常态;2014年114部网络小说被卖出影视版权,平均每部版权费约100万;而如今开价两三百万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二流小说借着IP热的风潮拉高身价,这就要看狂热的投资者们能不能慧眼识珠了。
http://ww3/large/dcd0d42dgw1f9jpcb4rgqj20jg0yl0xu.jpg
http://ww3/large/dcd0d42dgw1f9jpcj6rrcj20jg0t6gou.jpg
网络小说IP改编
优势:数量多、题材广、选择多,故事性强,粉丝基础雄厚,高人气偶像加盟;
劣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小说还原度差,沦为快消品,资源浪费。
游戏IP瞄准经典,原作粉最难取悦
继文学IP受到狂热追捧后,游戏IP也成为国产影视圈的宠儿,但游戏IP翻拍其实并非近几年专属,从1993年到2016年,光好莱坞就有数十部爆款游戏改编成电影上映,游戏与影视的联动越来越紧密,这几年,影游联动的趋势尤为明显。国内最早的游戏IP剧是2005年改编自同名RPG游戏的古装奇幻爱情剧《仙剑奇侠传》,这部剧不仅捧红了胡歌,也开创了国产游戏改编剧的新潮。国产游戏影视改编一般以拥有超高人气的古装大IP游戏为主,如《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轩辕剑》等,近两年一些热度高、故事性强、看点丰富的娱乐圈养成题材也受到影视公司关注,《明星志愿》《逆袭之星途闪耀》等都已经投入制作。
游戏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看中的是经典游戏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忠实受众群,开发这类玩家基础雄厚的作品有利于延续粉丝热度,发酵追剧热情。同时,能够给众多玩家和观众带来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娱乐体验。两大娱乐类别互相渗透、互相合作,在内容和市场推广上能实现“1 1>2”的规模效应,这也是近两年业内热门关注点“影游联动”的价值所在。
http://ww2/large/dcd0d42dgw1f9jpeke6vdj20jg13iwjp.jpg
尽管市场火爆,将游戏改编成电影依然有着很大难度,因为影视剧要正确把握叙述的“度”才能既留住老玩家的视线又吸引新观众的目光。大部分支持游戏改编影视剧的玩家都认为,游戏的剧情即故事性是改编的前提,如果影视作品能表达出游戏的真谛,将玩家喜爱的游戏展现在更多人面前,才是最令人期待的;但在另一部分玩家看来,有太多失败案例摆在面前,游戏改编影视简直是在亵渎游戏。游戏IP本身具有粉丝聚集力,因此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但国内的网游数量虽多,却以简单游戏为主,在情节上缺乏完整的故事,因此这些游戏在影视化改编时,无形之中便面临更大的难度。网易游戏副总裁王怡曾谈到:“适合电视剧同时又适合做游戏的题材不多,选择要谨慎,但最终还是要从创作本身去看这件事。只要产品本身质量够高,自然而然会获得用户的支持。”
现今,游戏电影市场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谁都想要分上一块,可是游戏IP剧并不等同于把游戏用影视语言演绎一遍,只有在内容开发和再创作上下足功夫,对人物设定和情节不断突破,才能通过影视作品吸引粉丝回流。
游戏IP改编
优势:多为大制作大剧,玩家基础雄厚,强品牌效应,高话题度;
劣势:故事改编空洞,特效、服化道还原度差,过于迎合市场丧失本质。
国漫IP真人化挑战多,尝试冲破次元壁
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化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二次元不断崛起,用户群体逐步从少儿群体向全年龄人群扩大。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在2016年有望实现30%的增长。2017年,中国二次元核心用户将超过8000万,二次元群体的总数将超过3亿,且97%以上是90后和00后。
在此形势下,一批影视剧创作者涌向动漫IP领域,从目前来看,能有效孵化的国产动漫IP数量却着实不多。2015年,国产动漫《秦时明月》改编为真人剧,原作是少有的高口碑国漫代表,却因为选角、人设等与原作偏差太大而引发争议;漫改真人剧《黑白无双》在网络上的关注度也寥寥无几。直到近日,改编自知名国漫IP的网剧《画江湖之不良人》上线,这部被称作“神还原”的口碑佳作才让国产漫改真人剧成为业内焦点。《不良人》总播放量已超过6.5亿,豆瓣评分8分以上,这样的成绩不仅在同类改编作品中难得一见,在近年来的网剧作品中也名列前茅。除原作粉外还吸引了大批固定粉丝追剧,更有网友评价该剧是近几年最值得一看的武侠故事,《不良人》能够获此超高评价,与该剧严谨细致的拍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对原作的超高还原密不可分。
http://ww3/large/dcd0d42dgw1f9jpghsjevj20jg0gy0w0.jpg
二次元虚拟文化一直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和叙事方式,真人化颇具难度,漫改过程中难上加难的,就是突破次元壁,将三次元与二次元世界无缝衔接,从而最终实现原著世界观和二次创作的平衡。《不良人》的成功突围,正是突破次元壁的一次成功尝试,剧中尝试定义的“2.5次元”世界也成为漫改剧的重要创作方向。
对观众和原著党来讲,漫改剧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
首先,场景、人设、服化道对原作能否实现高度还原。这是观众的第一感观,也是二次元向三次元过度的重中之重。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度还原并不意味着cosplay,要在符合三次元审美的基础上融入原作特色。
其次,用三次元镜头语言流畅呈现二次元叙事。二次元作品的特殊性需要将漫画中大量的静态画面转向动态写实场景,实现虚实的转化。
最后,剧情逻辑严谨、保证看点,进行既保留原作特色又合理的二次创作。故事情节是影视剧的筋骨,好看是一部影视剧的起点和终点。
国漫IP改编
优势:国漫崛起势头明显,政策扶植,粉丝反哺能力强,IP产业链空间大;
劣势:次元差平衡难度大,缺乏品质感,原作粉不买账,雷翻普通观众。
又双叒被翻拍——铁打的经典,流水的翻拍
国庆期间,儿童版《新白娘子传奇》被网友刷爆,一群05后小孩几乎零差异的还原了赵雅芝版,惟妙惟肖的还原表演秒杀众多“雷死人”的翻拍作品,在国产剧又掀起新一轮翻拍热潮的当口,给不少粗制滥造的翻拍作品们上了一课。
http://ww3/large/dcd0d42dgw1f9jphsucmzj20jg0rajuj.jpg
虽然经典翻拍常常遭遇板砖无数,但影视制作方依然热衷于翻拍。《倚天屠龙记》将由于正翻拍,《金粉世家》《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有翻拍计划。
经典翻拍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前期关注度普遍很高,但收获好评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都遭遇尴尬,阔别荧屏三十年的葫芦娃变成《新葫芦兄弟》让网友吐槽“充满韩剧套路”,被调侃由“喜羊羊”和“大头儿子”联合出品;韩剧版《步步惊心:丽》播出后的收视也不尽人意。值得注意的是,改编作品虽然可以借用原作的“东风”吸引观众,但要想在口碑上达到“后来居上”并不容易。
为什么翻拍总是这么令人难以接受?
首先,“先入为主”难以改变。不少经典作品已经在各种渠道重复播放过无数次,资深观众甚至能背下大部分台词,这些影视作品还承载着很多观众的情怀和青春记忆,翻拍作品很难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其次,演员水平与前作相差太远。无论是颜值还是表演实力,翻拍作品都会被观众不断的与前作进行对比,一旦没有亮点就会收获吐槽无数。此外,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观众对服化道的审美以及对剧情的要求越来越挑剔,雷同的剧情和人设在不少剧目中被反复运用已经丧失新鲜感,即便观众愿意为“情怀”买单,但当“情怀”仅仅被视为制作方的营销噱头时,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所以,消费情怀并不是翻拍作品成功的筹码,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诚意和高质量的创新,又怎能奢望在口碑上达到后来居上?
适度翻拍经典是影视剧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但是当前的影视剧市场,更亟需“推陈出新”。推陈,即为充分利用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再塑或者发掘一批优秀的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剧本;出新,即在现有的编剧架构下,以更加精致的内容、更加高超的制作水准,再造一批高市场吸引力的高质量影视剧。
经典IP翻拍
优势:自带高影响力,未播先火,剧情脉络现成,节约营销成本;
劣势:诚意改编少、蹭热度居多,翻拍质量不过关,演员水平、服化道与前作差距大,观众要求更苛刻。
文学与影视的难解情缘
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先产生了好的文学作品,才有好的影视作品,在网络小说火遍荧屏之前,除了电视剧的原创剧本,经典文学作品是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最主要题材,从四大名著到古龙金庸的武侠经典,从琼瑶言情再到现当代经典小说,文学和影视本来就是不可分解的至亲关系,上世纪国内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是来自纯文学,即便是在好莱坞,去年上榜奥斯卡的11部作品中,就有7部来自默默无闻的纯文学作品。
这些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光永不褪色,是因为大多都具备有力的叙事线、清晰的故事和充满内心挣扎的有趣人物。假如能够被良好改编,它们将成为足够吸引人的影视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传达的主题也都是放之四海皆准,比如爱、信仰、忠诚、友谊。事实上,文学改编影视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忠于原著,忠于原著的什么?之后才是能否超越原著。随着影视表现手法的增多,不应该只是忠于文学作品的文字、而应该抓住其精髓成为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共识。所谓忠实,也不代表量的实足,而是质的保证,是对经典的精神还原。
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学作品是既定的,影视则是一种演绎的方式,只要文学不朽,这种演绎的次数就只会越来越多。在当代,源自文学的影视改编已占了影视创作较大的比例,即使原创的影视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学叙事和人物塑造等文学经验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影视市场近两年迅速发展起来,值得拍摄的原创剧本供少于求,这就使许多制片公司把目光转向有改编价值的文学作品。
电视剧基本上采用戏剧叙事,电影则是影片叙事,不同的叙事模式决定了电视剧作品和电影作品在文学改编时不同的选择趋势:电视剧多选择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涵深广的文学经典,可以通过长篇剧集实现原汁原味地演绎;电影受制于篇幅长度,则多选择矛盾冲突集中的文学作品,或节选长篇经典中的某些桥段进行着重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灿烂渊博的文学艺术积累,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也有神奇的魔幻故事,更有世俗的关怀和浪漫的理想。中国现当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中开拓出广袤的精神原野。这些都是电影、电视等艺术生长的沃土和IP资源。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打开视野展开瑰丽的艺术想象,以自由的心态,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作品。
经典文学翻拍
优势:作品内涵丰富,思想艺术水平高,具备读者基础;
劣势:翻拍难以完整传达原有精神内涵,有损原作文学价值,丧失原有的人文底蕴。
坚持品质至上是影视剧最终能够拔得头筹的关键,IP所做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粉丝效应的确可以提升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但当作品陷入内容空洞、题材同质化的怪圈,IP就无法成为制胜法宝,而只能是市场泡沫产生的诱因。对于剧组和市场资本来说,能够摒除“速成”的浮躁心理,在“小火慢熬”上下功夫才是优秀作品诞生的关键。影视剧制作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盲目追风,着力发掘好、维护好原创;更要舍得时间和成本,坚持用时间打磨精品,才会被市场认可,才会真正锻造出精品。反观国内外不少IP转化的精品影视内容,注重在细节上精心推敲,在叙事上符合逻辑发展规律,同时深刻反映积极的人性与价值观,真正的经典永不过时——市场需要闪光的金子,社会需要真挚的匠人精神,而观众需要真正关怀人性的价值情怀。
观点:
IP影视化改编的大趋势短期内仍将持续,其中网络文学仍占较大比重,游戏和漫画作品改编热度提升
不限于宫廷、奇幻、都市生活、校园小清新、体育,IP改编题材更加多元,古装玄幻仍是爆款大剧重点题材
IP改编质量参差不齐,IP并非收视良药;从制作到演员,精益求精的高质量作品才是最终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