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交流纪要2022-06-27
(2022-07-02 10:27:24)分类: 医药行业 |
爱尔眼科交流纪要2022-06-27
1、2月有疫情影响,去年Q1是高基数,1月完成业绩预算104%,2月完成99%,3月后疫情扩散严重;海外欧洲做的很好,东南亚今年年初当地政府完全放开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回升,3月完成70%,Q1拉到了19%,没有疫情的话增速会更高。4、5月疫情影响很大,没有1、2月好,6月随着各地放开,高考结束,预计有一波反弹,接下来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其次需求释放,下半年会有反弹。
没有受疫情影响的医院发展还是很好的,疫情后恢复快。5月中深圳CEO开会说4月能够恢复完成集团的95%,5月已经完成100%,所以实际上,眼科需求只会延迟不会消失,短期有影响但不会有限。线上娱乐负担加重,行业空间变大。短期有影响,但多拉半年,能够交出比较好的答卷。
上海疫情尾声,受影响城市恢复情况?
各地零散,恢复情况不一样,深圳2、3月有较大影响恢复不错,高峰期有积累需求释放,上海6.6开门的,朋友圈发的情况来看,恢复态势非常不错,可以对这个有更大的信心。
Q2大致预期?
海外很好,国内上市公司体系具体口径数据还没看到,保持谨慎态度。4、5月大体处在同一水平线,6月旺季开始恢复情况。拉到Q3,公司还是有信心的。
海外目标?
做完了之后才看得到,不是实体拿订单没法提前预期,要看实际情况。但历史可以某种程度预测未来的,20、21年都有表现。口碑越来越好,过去2年有好的经验,只会越来越好。
干眼门诊进展?
干眼可以重点关注,是新的增长点,去年眼前段业务毛利率上升2个点,非医保业务,去年小几个亿收入,增长超过50%;前年刚开始,计划20年推广。现在在眼前段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新的业务,市场空间非常大,3亿多人群有干眼问题。发展空间很大,预计干眼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干眼客单价?
1000上下,频次1个月左右。
老花眼业务?
体量很小,1)老龄化社会,达到18%以上占比,老花每个人都会得,60后进入40岁,经济实力,改革开放第一批,都高很多,老花业务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很好,其次吸收了欧洲经验。3、5年不好给预期,空间很大,会成为新的增长极。一次性的手术,原理和白内障手术很像,ASP3万8。
老花发展比屈光大?
现在放在屈光业务里,但有潜力成为新的屈光级别市场。其次发病率100%,近视+老花,市场空间非常大。但这个推广起来没那么容易。屈光ASP17000多。
医保出来对白内障影响?
DRG/DIP,白内障晶体带量采购,屈光视光不在不影响,白内障单个业务客单价下降,但整体客单价每年都在提升,高端转型做的比较好,去年是有意义的年份,白内障占30%,低端25%左右,中端40%-45%之间,结构性变化带来ASP提升,单项客单价是下降的。
实际DRG/DIP实施后,24年底全国实施完,是绝对的趋势,这个政策和医保控费区别,医保控费给单院医保限额,主要白内障,1个医院就给这么多,做多了不给报,是枷锁,但实际实施后把枷锁打破了,不设置单院限额,只是限制ASP,就要控制手术结构,医保范围内结构,低于这个线,做多少报多少,枷锁打破。控制ASP结构管理能力肯定高于同行,全球连锁,总部给下面的医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总部也有专门的部门研究医保,枷锁打破后中低端白内障有可能取得高速增长。白内障ASP,全自费的不受限制。有的高端也会报一部分,高端也会报一部分,使用医保要做到这个限制。
整个收入20-25来自医保,30%收入受医保覆盖;
150亿收入,20-25来自医保资金;另一个角度,150的30%收入受医保覆盖。
集采晶体问题,集采后购买集采晶体,还是自己采购?
看实际情况,一般集采就是医保范围内,跟着医保局走。
白内障低中高大概客单价?
7500-8000,整体的,高端在1万2以上,1万2-1万5,基础3000多。
屈光视光未来趋势?
屈光渗透率还是很低的,国内大概6、7亿近视人群,200万台屈光手术,不到0.3%,发展空间很大,预计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没有视光高,稳定的高速。屈光渗透率不小。
视光?
现在还比较小,是国家导向级别的,倾斜很多政策,做起来不难,未来几年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收入占比可以达到30%。
视光门诊的拓展进度?
明年到200家,数量。建起来很快,投资额不高。一家2、300万投入。实际上门诊,取决于每个地方,每个地方发展不一样。
旗舰医院?体外往里面收?
医疗网络遍布到城乡县域,除了内蒙古西藏,50多家省会医院,90%的省会,290家地级市(250上下),覆盖80%地级市,县医院不到200家,供2000多家,不到10%,医疗网络角度,会布满绝大部分。省会和地级市要布满。1+8+N不会有变化,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长沙医院一天就搬进去了,变成世界级还需要5-10年时间。
国内龙头中山,长沙、武汉还能保持2、30%增速?
不做承诺,但很有机会,中山一年18亿收入,长沙武汉只有4、5亿,至少有10多亿的潜力,眼科有渗透率的逻辑,需求没被激发起来,中山眼科一年18,同城,同省都是2个亿的收入。需求都被中山眼科带起来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沙老院,新的大楼按80万门诊量设计的,扩容了很多,长沙本身品牌影响力比较看好。80万门诊量,是理论上的。
海外?
不考虑疫情,海外占比会下降,增速没有国内快,去年特殊,欧洲增长39%,欧洲加入爱尔体系后,疫情20年收入略降,利润略增,基数低,其次疫情不愿去公立医院做手术,但如果抛去疫情影响,增速没有国内快,收入占比是下降的趋势。
业绩?上半年疫情影响,大概业绩指引?
业绩指引暂时不讲,爱尔历史表现大体可以推断,眼科行业空间足够大,屈光、视光、白内障,离焦镜、近视防控,任何一个都处于极低渗透率的水平,保持自己的优势,上市13年,这么多年利用资本优势建立完善的生态圈,优势很强,只要保持并扩大,会占据更多市场空间,至少3、5年增速完全不担心,内部有规划,有信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