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凯莱英看当前为什么CDMO的表现会比临床前CRO更好
(2021-07-30 21:32:55)分类: 医药行业 |
由凯莱英看当前为什么CDMO的表现会比临床前CRO更好
为什么我们判断CDMO的表现会比临床前CRO更好?因为中国的CDMO行业经历前期的积累以后进入到了后期项目+品牌口碑的兑现期,这一点我之前在星球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一点,不记得的话可以检索历史文章。
为什么我们判断凯莱英的业绩会加速?
主要从几点前瞻性的指标,关键是这些东西都是明牌,我在4月20日给大家分享的凯莱英的调研纪要里就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与公司交流的情况来看已经明确了产能加速兑现。
核心的前瞻性指标有:
员工数量(提前为2021年的产能投放储备人才)、在建工程(产能扩张)、存货(前瞻性指引营收)、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项目数量(合全药业占比5%的III期+商业化项目贡献了50%的CDMO收入)。
而在上半年的交流中公司给出的指引如下:
2021年上半年天津新厂房投产,下半年主要是敦化,接下来的就是镇江要到明年。今年预计13-15亿的资本开支,年底到明年的产能投产基本能满足需求,现在基本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截至去年年底2800立方米反应釜的产能集中在东北地区,吉林和辽宁都有集团的生产基地,天津也有承接国内biotech公司API项目的生产产能。
今年主要产能新增在天津、吉林,也会启动在镇江的综合小分子CDMO生产基地,今年产能投放主要集中在吉林敦化和天津,明年小分子产能释放主要在江苏镇江。
年报中的反应釜体积,各厂会建一些连续反应的产能,会大幅提升反应效率和盈利能力,未来会多谈谈新技术的应用。
员工数增长42%,在建工程增长86%,产能增长80%,公司产能投放一直比较谨慎,这样的增长是不是说明订单很好,产能年化34%的增长,未来2-3年业绩加速?
产能在去年感受到产能紧张,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快速调整,今年的产能建设到年底会有较大的产能增长,从目前的订单储备和客户预期都在快速扩张产能。
收入的增长过去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公司认为在小分子行业还是行稳致远,所以在订单和业务是乐观的,在推进中是按部就班的推进。
今年资本开支计划是13-15亿元,根据新业务进展情况到下半年再看要不要进一步调整。
凯莱英被诟病的地方是比较平稳,在CXO行业超强的β之下不够炫,但是凯莱英一直以来给人的持股体验其实是不错的,因为真的是平稳,可预测性强,给人稳稳的幸福的感觉,过去几年复合增速在30%左右,随着产能加速投放,收入端的增速上一个台阶到35%-40%。
凯莱英还将在港股IPO募资,可能募资八九十亿的规模,将会加大CDMO的产能建设资本开支。
另外我觉得凯莱英可以重点关注的,就是新业务的占比,尤其是此前很多人问凯莱英在大分子CDMO领域能不能挑战药明生物,我觉得这个肯定是要验证的,凯莱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凯莱英已经把小核酸放到了新业务的第一位,这个是处于爆发的前夜,并且这块的CDMO产能是更加紧缺的,公司如果可以在这个领域抢下一席之地,至少在先发优势上就不会落下,不像生物药CDMO领域现在想要挑战三星生物、龙沙、药明生物、BI等巨头的地位就很难,另外还有像做ADC药物也是现在处于起步期但是和头部公司还差距不大,药明系和凯莱英两家公司做ADC的优势的共同点,就是可以都在国内甚至同一个地方做小分子和大分子和linker然后组装,而不用全球各地分别生产和组装,在疫情全球常态化存在的情况下这也是更好的发展模式。
最后还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再总结一下,很多人经常问的一类问题,小分子会不会被大分子替代掉?细胞和基因治疗会替代大分子吗?化疗是不是要被靶向药和生物药全部替代?放疗是不是要被靶向药和生物药全部替代?以上全部都是NO,小分子和大分子会长期共存;细胞和基因治疗在未来10年主要也是解决一些小分子和大分子解决不了的问题;化疗的效果实际上非常好,只不过毒性较大,联合治疗会长期存在;放疗到现在的渗透率也还远远不够,也是与靶向、生物药结合使用而不是完全替代。
但是有一点共同点,就是在小分子、单抗、小核酸、mRNA、细胞和基因治疗、ADC、双抗等领域,我国在全球的CDMO产业都会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小分子的地位已经奠定,大分子的地位在强化中,其他领域在高速发展中。
前一篇:牛熊市中的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