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小结
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大盘冲高只最高点,然后回落,截止2月26日周五,沪深两市出现较大幅度回调,走出罕见7连跌,这是最惨的节后行情.特别是前期获利比较丰厚的白马股跌幅较大。主账户年内收益三个点,目前仓位八成。
从内因来看,获利回吐的压力无疑是当前市场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春节之前,白马股出现一波快速上行,累积了大量的获利盘,导致节后出现了获利回吐。从外因来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1.614%,是2020年12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美债收益率的上升,美股也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亚太股市全线走低,这也加重了今天A股市场的这种下跌的幅度。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对于全球股市都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美联储会进行收紧。
强劲的经济数据推动美国国债收益率进一步上升。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73万,远少于市场预期,耐用品订单数字同样好于预期,美国去年四季度GDP数据被上修为4.1%,好于商务部上个月首次公布的数据,这些都推高了国债收益率。
作为全球所有资产之锚,10年期美元国债收益水平,代表全球无风险利率水平,因此美国国债收益率是被称为一般被视为无风险收益,它是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一个基础。近期加速上行的背后,是市场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毕竟美元滥发滋养着全球股市!而美债作为避险的资产,对高风险资产是跷跷板,一旦出现流动性收缩,各国市场都得遭殃。因此,美债收益率的上升使得风险资产的价格就会出现回落,股市的吸引力也会出现下降,债市将会遭到抛售,这样的话对于全球股市确实是形成了负面的影响。
如果要理解本次市场(调整)的重要因素,应该把时间倒回两年以前,回顾历史。 2018年是非常差的一年,流动性和经济预期都非常差,市场跌了很多。从2019年开始,整个流动性环境开始改善,经济预期也开始回升,市场就开始出现正常的回升。 如果2020年没有太大的流动性环境变化和经济基本面变化,整体回报率应该跟2019年差不多。 但是2020年涨幅超过预期,为什么会这样?2020年有两个重要的时点: 年初的Y情。Y情导致海外流动性突然收缩,美股大跌,引发全球都大跌,很多优质股被“砸”到很低、或者是估值很合理的位置。 紧接着,全球开始大幅宽松,以挽救经济、应对Y情,导致美债利率包括一些利率指标都大幅下跌。 去年,美债利率从将近2%一下跌到0.6%、0.5%,给风险资产的定价带来很大的优势。 如果对未来做DDM模型或者做现金流折现模型,折现率如果大幅度下调1%,就是100个bp,相应估值能够提高20%—30%。 2020年,估值基本多涨了20%—30%,就是因为美债利率或者是利率水平大幅下跌,抬高了一些资产的估值。 去年,Y情导致经济不太正常,一些跟服务业或者交通运输相关的很多领域,都带来了不确定性。但是跟消费相关或者是跟出口相关的,或者是一些不受Y情影响的行业,带来了确定性的溢价。 一方面,这些公司不受Y情影响,甚至有些还受益于Y情,带来了分子端的扩张,它的分子端比大家想象得要好。 另外一方面,分母端的压缩,利率下调,导致它们估值又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张,这类资产就出现了“双升”。 所谓“戴维斯双击”,分子在扩,分母在收,股价就会涨很多。
讲清楚2020年发生的事情之后,再来讲,现在为什么A股出现了大幅回调? 原因在于最近美债收益率上得过快。美债收益率已经从去年四季度的0.9%,昨天已经超过1.5%。如果美债收益率下跌100个bp(1%),会带来30%左右的估值扩张。 最近三个月,美债收益率已经上行了将近10到60个bp,估值收缩将近20%,会给估值偏高的一些资产带来20%左右的估值压缩。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股票最近跌幅普遍都在20%—30%(的原因)。
当然,估值超高的那些(公司)可能会跌得更多一些,估值合理的或者偏高一点,估值压缩的幅度小一点。这就是目前市场反应的核心变量,就是美债收益率上得过快。
那么此轮回调会出现熊市吗?熊市就是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基本面全面向下。二是流动性大幅度收缩。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它就是个波动。从调研反馈包括研究员跟踪的很多信息来说,无论是周期性行业、消费类行业、医药类行业还是新能源行业,好公司、优质公司都订单饱满,加班加点,今年的业绩目标都非常好,甚至有上调的。没人讨论基本面逻辑,因为基本面很好.
A股止跌需要几个条件 :
现在,美债收益率还处在上行期,而且市场对它的敏感度很高,不但是A股,港股包括美股也因为这个事情所困扰。 我们最近也讨论很多,也看了海外大机构包括PINCO(注:海外最知名的债券投资机构)的评论,基本上大家的观点是有可能会上摸2%(现在是1.5%)。 这跟它的长期通胀目标相匹配,因为美联储定的通胀目标就是2%—2.2%,长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有可能上摸到2%。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市场仍然会被美债收益率上行所困扰。
什么时候市场会止跌,或是会让大家不太担心?
有几个条件: 条件一,如果美债上行的速度减缓了,或者美联储再次强调不会提前采取退出宽松的态度,或者是它继续加大宽松力度,美债收益率上行会平缓,那时大家对这个指标的敏感度就会下降。 而且,如果市场也已经调整到位了,一些高估值(公司)有20%—30%的调整,市场会重新选择寻找业绩跟估值匹配的优质标的,就逐渐走稳或者是继续向上,因为这些公司毕竟还在持续增长。 这是目前市场调整的核心扰动因素,而不是大家所想的什么“风格切换”、“抱团解散”,这些都不是核心。
近期调整就是因为美债收益率上行过快,以及最近的大宗商品普遍上涨。 因为大宗商品普遍上涨,会推高PPI,会传导到CPI,这是个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叠加美债收益率的上行,让估值承压。 现在大家讨论更多的是美债收益率上行,有些公司涨到50倍PE、应该跌回到40倍去,是不是长期的估值中枢要下移。 这说明基本面现在是好的,只不过是因为通胀预期和美债收益率上行压缩了估值。 另外,最近还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包括港股印花税上调。 印花税上调肯定会影响交易情绪,它代表着交易成本的上行、交易情绪受到压制,它是影响港股短期情绪的指标,港股也出现调整。 这几个因素同时发生,不利的因素同时聚集,体现为这一周的市场调整非常剧烈。 我们应该明白目前所发生事情的核心要素。
要改变目前调整的局面,可能需要时间。 一方面,整个资产和交易结构需要一个再平衡,有些估值过于偏高或者交易过于拥挤的(资产),需要调整消化,回到跟它的业绩相匹配的估值水平。 当那些优质的、看得更长的公司,到了合理位置,自然会走稳,资金会重新进入,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成交量逐渐萎缩来缓和目前过于波动剧烈的市场。 另外,从技术面角度来看,这个市场其实板块之间是没有持续性的,无非就是轮流跌的问题,一些前面强的(板块),今天也开始跌。 其实,美债收益率上行不是只压制所谓的“抱团资产”,对所有的风险资产都是个压制。
目前的市场仍然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核心扰动因素就是美债收益率,它是一个综合的反映,包含市场对中短期或者说中长期的通胀预期,以及对经济复苏的判断。
2021年应该是国内流动性中性,国外偏宽松,但是有通胀预期的担心,但不是事实通胀,它会对估值过高的风险资产有所压制。 同时现在很多好公司已经跌下来了,估值用一周多削掉了20%、30%,以前过于泡沫化的阶段或者高估的程度已经大幅缓解了,这些公司的业绩确实很好,它长期的逻辑或者是确定性也确实很高,我们现在需要等待市场见底或者走稳的苗头。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可以重新介入这些业绩跟估值匹配的长期好资产?就是美债收益率的上升幅度放缓,或者是大家对这个事情已经不再讨论或者不再敏感,就可以开始做这个动作了。 今年的流动性环境肯定不如去年,优质的公司会更加稀缺。去年只要贴个赛道,贴个好的标签,都能涨,估值很高。但是今年一定业绩要兑现,而且跟估值匹配,我相信这一类公司会比去年更少。 优质且能够维持20%左右ROE,而且能够维持很多年的这类公司会更少。我们认为,股权回报的来源是公司的ROE,我们需要找到能够维持高ROE的公司。经过这一波调整之后,优质的稀缺资产会更加集中。
接下来市场大概率会轮跌一遍,无论是周期还是其他的,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回调。 因为通胀预期的上升对整个估值有压制,不是单个对核心资产的压制,无非就是早跌晚跌的问题。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短期担心,按照去年的经验,大概是两周到三周左右,也就是在3月中下旬市场基本上能够企稳。 当该卖的卖了,该跑的跑了,市场缩量,重新进入到一个平衡状态。 美债收益率的扰动对美股和港股的敏感性下降,那个时候就可以考虑(买)。 现在大家天天盯着美债收益率说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它涨了,股市一定要跌。当然,有一些逻辑上的支撑,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只是短期的扰动。 什么时候我们看美债收益率没人讨论或者大家不太关心,市场就调完了,大家就可以重新进入了。 市场短期需要消化。它可能会跌幅减缓或者止跌,但是短期起不来,都有可能,需要观察。但目前不是很快就会非常好的时点,大家可以再等两三周再做判断,那个时候可能会更明确一点。 从一个强势调整来说,20--30%左右基本上也差不多到位了,等待三月份重新买入优质公司的好时机。但还要注意到4月份一季报行情结束,很多公司再次上涨到高位,涨无可涨时(最高对应到前次高点,即估值对应2023年业绩)再次回调,很有可能和2007年或者2010年行情相似,经济上行和货币收紧相平衡,直至打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