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文化传承---语言、诗词
(2019-04-13 10:29: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新闻时评 |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盛玉雷
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11 04:00
【文化评析】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春夜喜雨》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诸如《山高路远》《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润人心。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被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更是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现。例如,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时代内涵、鲜亮的时代色彩,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
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千字文》展现的人间百态、《乡愁》道出的家国眷念、战歌《无衣》嘹亮唱响的军魂……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让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壮阔的胸怀、矢志不渝的信仰,一遍又一遍荡涤人们的灵魂,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
一曲《乡愁》曾让很多人不禁落泪。面对绵延的乡愁,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故乡、想到童年,想到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世态人情。再比如,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用《登鹳雀楼》歌以咏志,表达他们一生致力于让祖国“更上一层楼”的无怨无悔,两鬓斑白的他们迸发出火热的少年燃力,令人敬畏,亦让人深受鼓舞。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照进生活、经典诗词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都在以诗的语言来领悟自然,领悟人生和生命。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当我们在自发传唱、自发传播诗词经典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对生活有情、对社会有情、对国家有情的“有情之人”,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