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处女作《笑笑饭店的创作过程

标签:
李春雷文学 |
分类: 纪实文学 |
昨天,收到一本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全国优秀作文选》。
其中,有我36年前的处女作《笑笑饭店》,还有一篇回忆创作过程的文字。
这篇作文写作于我中学时期的1984年,实在是一篇偶然和意外之作。但正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其中,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简直是一场梦。
捧读旧作,依然如梦。
更让我感觉幻梦的是,本书责任编辑的名字,竟然也是“笑笑”——李霄啸。
是的,笑笑,让我们永远笑对永远!
处女作《笑笑饭店》的创作过程
1984年,我正在紧张地备战高考。由于出生在农村,每周末都要回家取干粮。当时的中原农村,由于改革开放,由于土地肥沃,已经初步呈现富裕之态,呈现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时尚新面貌。而酷爱文学的我,每天写日记,经常写散文,对这一切,略有观察和思考。
那年国庆前夕,邯郸地区教委和团委联合举办国庆征文,主题就是“两户一体赞”,即赞扬改革开放新成就。
高考备战已是焦头烂额,我无心他顾。可是,我的班主任袁克礼老师深知机会难得,便在课堂上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用激将法“迫使”我参加比赛。
当天是星期六。放学后,我回到家里,连夜写出两篇作品,却总是感觉平淡,意犹未尽。深夜,躺在床上,迷雾浓浓,辗转难眠。
突然,我苦恼的思维天空中惊爆一道闪电,仿佛脑洞大开,随即翻身起床,揿亮台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2400字的纪实散文。整个过程,不足20分钟,文思如泉涌,只是快快地写、快快地写,丝毫不可能考虑文字和结构。这是我有生以来惟一的一次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太酣畅了,太顺利了,太舒服了。
这篇作品,实有原型。
当时,我村是乡政府所在地,驻有税务所。所长姓崔,其妻是独生女。其岳父是一个生意人,在解放前就开饭店,文革中也偷偷地经营。改革开放后,他又在县城里公开地开办饭店,很快致富。近几年,年轻大了,老人便回到女婿工作所有地居住养老,但由于身体好、闲不住,便又开了一家小饭店。开办这家小饭店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高兴。于是,他不再在乎经济效益,特别是熟识的人,更是不计较给钱多少或给钱与否。这样的结果,从经济上计算,自然是亏损,但他仍然快快乐乐。由于开办这家小饭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就没有办理相关营业执照。有一天,地区税务部门进行跨县大检查,重点检查餐饮部门是否合法经营和偷税漏税情况。他的女婿被派往邻县检查,临行前有所疏忽,没有交待。果然,来自外县的检查人员,查出了这家小饭店的无证经营,决定罚款300元。300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字。而当时又没有电话,更无手机,老人根本无法联系到女婿,只能认罚。交过罚款后,老人委曲地坐在地上痛哭。这个场面,被我父亲发现了。于是,就讲给了我。
其实,这个原型的思想境界,只是朴实无华,并没有我们理论总结上的高度,但我敏感地意识到了什么,并猛然联想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于是,我把故事情节加以丰富,便创作出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主人公形象。
说到这里,我现在也不甚明白。因为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话题,当时刚刚由高层理论界提出,在社会上还没有普遍宣传,而我只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中学生,没有机会、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阅读此类的理论文章。但此时,却鬼使神差地把这一玄妙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学表现,实在地匪夷所思。据考证,这种直接、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第一次。
当天下午返校后,我把文章交给了袁克礼老师。
袁老师看完,紧紧地盯着我。后经反复追问,得知此文的确不是抄袭后,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不管这次征文有多大范围,有多少人参加,这篇作品肯定是一等奖第一名!”
一个月之后,果然预言得中。
后来的三十多年里,我常常思考,为什么当时能够写出如此作品呢。
主要是我生活在农村,平时喜欢阅读,而且也喜欢思考。
我童年时的中国农村,是贫穷的、饥饿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一步步地在发生的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起步阶段。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精准扶贫政策普及全部中国版图,特别是一些偏远的、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也在发生着根本变化。
这些年,我走了不少地方,亲眼看到这一个个贫穷的小村,正在富裕起来,正在全面进入小康。
这时候,我便会想。中国农村实现小康之路是一个雄壮的过程,而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个高潮,而我,幸运地采撷到了一朵绚丽的浪花。
笑笑饭店(纪实散文)
成安一中
俺村有三大专业户:铁匠刘国珍、屠户杨二斌、菜农王天新。这三人都上过报纸,红头奖状挂得高高。
手擎灯台灯下黑。在我们村一带,却是宋老万打个喷嚏最香。
“咕噜噜……”只要你的肚子在我们村头这么一响,保准会有人给你指点:“沿马路往东走,出村二百步,有一个门朝南开的‘笑笑饭店’”。
“笑笑饭店”,三间青瓦红砖房,门前用树枝搭了一个凉棚。春天里,成群的野花“唧唧喳喳”地围上来,蒲公英们就开在门坎外,而牵牛花呢,早就捷足先登,攀上门前的招牌,竖起一串串喇叭,替小店吆喝生意;深秋里,霜风如刀似鞭,四野落叶残花,却每每有几株小草钻进小店的门坎,青灵灵,长寿直达阳历年。一年四季,窗内锅碗瓢盆间那个头戴白帽的,只要见到客人就会抬起蜘蛛网似的脸笑迎一声“请”的瘦老头,就是宋老万。
宋老万今年七十五岁。
建国初期,他曾跟着父亲在乡上开过“富荣饭店”,“文革”中也曾在自家地窖内偷偷办过“地下黑店”。前些年,政策开放了,他又与人合股在县城开办“昌盛饭店”。去年,他撤股回乡,把分得的满提包现金存入乡信用社后,又和老伴儿一起办起了“笑笑饭店”。
“笑笑饭店”经营范围小,项目也不多,最出名的就是老汉的拿手绝技:烤烧饼和肉片儿汤。服务对象呢,就是东来西往的司机行者和周围村里想换换口味儿的庄稼汉。
宋老万的烤烧饼,个大、皮焦、层密,金黄黄、胖墩墩、油酥酥,看一眼就会满腹馋虫,饥肠辘辘。宋氏肉片儿汤呢,汁肥、肉嫩、味醇,香喷喷、鲜颤颤、滑溜溜,尝一口便可唇齿生津,肠胃大开。
成安县城通往峰峰矿区的这条公路上,车辆稠,行人多。
顾客一进门,高唱一声“请……”后,宋老万右手把喷香的豆油往炒锅里一洒,左手麻利地用火柱往火口一捅,青蓝的火苗子便应唤地往上一蹿。接着,在煎炒的“喳喳”声中,宋老万不慌不忙,舞动双手,灵巧得像一个钢琴家,切葱碎姜,续水放盐,加油添醋……眨眼工夫,几碗香喷喷的肉片儿汤就随着宋老万那悠长的唱喏“来了……”来到了桌面上。然后,他就笑眯眯地站在远处,看着顾客用餐。每听到一声“好味”、“真香”之类的赞许,宋老万脸上的笑容便向四外漾一轮。于是,他又忙着沏茶,不等顾客的第一个饱嗝打下,浓浓的香茶就又端了上来。
小小“笑笑饭店”,红红火火,宾客如归!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笑笑饭店”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亏损户。乡信用社屡屡传出信息:自从饭店开张后,宋老万从来没有增加过存款,反而是每月都要取出几百元呢。
外人奇怪,笔者也惊疑。
为此,对企业管理颇有兴趣的我,便悄悄地对“笑笑饭店”进行了一番细致考察。
这一下,果真发现若干问题:
宋老万有8个孙子和曾孙。他在家庭会议上曾明确规定:孩子们要经常到小店去。他还招引几个孙子轮流在店里住宿。这样,走了白吃的,来了白拿的,要流失多少东西?
宋老万没事儿找事儿,在小店里安装了一台电视机。每到晚上,小店便成了村里年轻人的乐园。现在的年轻人聪明又懂事,有的喊“爷爷”,有的称“太爷”,或帮他扫地,或帮他磨面。每每这时,他就得意忘形了,架起锅——做汤!于是,大伙儿敞开肚子,山吃海喝。累月常年,哪能经得住如此挥霍?亲是亲,财是财,老汉不懂这一点。
宋老万脾气大,手头松,记性又差。他经常随意借出钱,而且不看多少。虽然大家都要归还,可总有搬家丢失妻子的人。再说,他还板着脸不肯收,收也收不全,“没这么多!”更别说零头和利息了。粗枝大叶,豪侠气派,这对于生意人,能行吗?
老汉爱笑,喜谈论,字眼儿不深,话料儿却多。他闲时就和老伴说笑,也爱找人说笑,更爱结交爱笑的人。这样一来,谁和他说笑到一起,就酒饭管饱,分文不取了。如此常来常往的白食客,总有几十位。
村民们下地干活时,总要携带白开水。有临时来不及烧水者,就从小店取用。慢慢地,小店就成了全村的免费“供水站”。这样,他常常要抽出手来招待这些人,而且,还要占用灶火,浪费燃煤,能不耽误做生意?
再者,宋老万思想固执,眼呆手慢,失去了好多挣钱机会。乡政府举办餐饮培训班,请他当师傅,月薪上千元,还不误正活儿。他却不肯过去,反把那些人带进自家小店,手把手地指教,分文不取。好些天,小店没有正常营业。
还有,看着“笑笑饭店”的牌子,我也深犯咀嚼。“笑笑”?似乎不够严肃,也不够正规……
分析这些考据,我认为“笑笑饭店”必须进行彻底改革,杜绝各种跑冒滴漏。糊涂的宋老万,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弊端。我自信地设想,改革后的“笑笑饭店”,肯定能赚大钱,发大财。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与老汉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
谈话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
“我哪里亏了本?”当我一板一眼地说出我的发现和思路后,这个倔犟的老汉,竟然咬定牙关,不肯承认:“我每月都要赚哩。”
“赚?你嫌了多少钱?”
“钱?我……”宋老万似乎没有听懂我的意思,清亮的眼睛里翻飞着疑惑的问号,“我赚的是高兴,是舒心,我赚得满屋子都是。我卖出一个人的高兴,赚回千百人的舒心。我老汉七十五岁了,不沾灾枝病叶儿,越活越往少里活,我哪儿赔了?”
啊,宋老万开饭店不为赚钱,只为高兴!
我百思才得其意。
这不能划定价值的抽象的东西,宋老万却在做着如此生意。他不为赚钱,只为显示自己的劳动,只为自己的劳动能够被别人承认,只为能够和别人等价地交换乐趣,陶醉身心,把自己融进时代公共的欢乐中……
哦,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可,奇怪吗?
细细想来,并不奇怪。
这是一种建立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目前尚不为人所格外关注的乡村生活,这是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正在悄悄酝酿着的一种崭新的气象,这是未来在现实中的美丽投影!
笔者常常往来于“笑笑饭店”门前的这条大路上,多次白吃白喝,颇有过意不去。思前想后,良多感慨,总感觉宋老万才是当今中国乡村里的新闻人物。
我曾去拜访邻村在“河北日报”供职的李记者,想请他报道一下,可几谒未遇。遂斗胆自拟题目,写下此文。
(本文创作于1984年9月16日,作者时为成安一中高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