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推广评价 |
——校本培训思绪点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走进了校本教研,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校本教研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回归至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就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校利用四天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先后聆听了李镇西、魏书生、杨文普等教育专家的讲座,观看了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课堂实录。培训后,我受益匪浅,漫漫教学长路上又多了一盏明灯。
启示1:学习“三疑三探”教育模式,观念转变要先行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面对新课改赋予老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使我们不得不经常面对新的挑战。当我们面对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或新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大多数老师在学习的时候都不去深钻细研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也不主动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而是东施效颦、简单地模仿,使得学生也不能畅所欲言,个性得不到张扬,教学得不到相长,最终不能冲破思想的牢笼,受其束缚,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从西峡的经验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让每一位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教条,而是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整堂课,学习的全过程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切地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当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且受益于这种模式时,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自主学习得到促进。如此实效的教学模式,我们只有转变观念,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一边收获一边改进,我们的课堂才会双赢,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成功、成长和快乐;我们只有相信之,学习之,实践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质的转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硕果才能应运而生。
启示2:“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个所谓的“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求知欲望”和“冲动”。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说的越细,学生理解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会提问、不思考,创新能力也逐渐薄弱的局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恰巧解决了困惑我们的这一难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大致是:
(1)设疑自探: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
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被概括为:“先疑后探,编题自练”。
从以上四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理清以下几点共识:
其一:问题由谁提出来?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为设疑自探环节。这是问题的发源地。教师在课前要调整好最佳的心理状态,通过口头表达等方式,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再做补充,形成自探提纲。这里的核心点在于,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不是由教师给出来的。教师设问,学生处于被动;学生提问,思维处于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问题意识。自探环节也是学生独立意义上的探究,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
其二:问题由谁来回答?
在解疑合探环节,有三点要明晰。一是提问与评价。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特别是由学困生来回答,解决了学困生思维不动的困惑和难题。当学困生回答正确的时候,也就是问题得到全班学生解决的时候,这一反馈信息也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二是讨论。对于优等生仍回答不了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三是讲解。讨论仍完成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耐心地去讲解。
其三: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质疑合探环节,是真正的思维大解放环节。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是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
如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实际课例中,有的学生问:
(1)农历八月十八日为什么规定为观潮日?
(2)大于180度而小于360度的角叫什么角?
(3)清真饭店门口悬挂的壶状标志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异想天开的结果。
其四:第四个环节其实是新一轮疑探的开始。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有个学生编题的部分。师生编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疏理问题、回顾小结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实验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会或不习惯编题,应由教师先编题来引导学生编题。慢慢地,学生也就适应这种思维方式了。
由此可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启示3:“三颖三探”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学困生的厌学问题
学困生厌学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学困生的经验,但要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学习方式使学困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解放。彻底扭转了学困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内外,学困生只有思维活跃、认真思考、全力以赴,才能应战课堂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情境挑战。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缺少的。
启示4:“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实施课前不预习措施,解放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从而腾出手脚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在巩固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然后由同桌交换解答,再由教师作出评价反馈。例如,西峡县城区二小A老师执教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课,学生编出了许多分母相同分子不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题。城区一中B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判定》一课,B老师还要求同桌将认为编得有创意的题目推荐给他用投影展示给大家。其中有一个学生所编的题目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多少种四边形,这一创意在课堂掀起一阵旋风,同学们的思维空前活跃,大家比比划划,寻找答案。一中C老师执教的《做功了吗?》一课,学生提出了“四个鸡蛋,提升0.5米,做功是多少?”这个问题引起了C老师的极大兴趣,C老师说:“为了弄清1焦耳的大小,物理学规定两个鸡蛋,提升1米,其做功为1焦耳。”显然,这个问题也是在形象地阐述1焦耳的大小。学生千人千面孔,千人千思维,从大量的课例来看,学生设计的作业已经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关键点全部包括在内。这样,课外的负担自然也就降了下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一学精神——敬业奉献、以苦为乐的精神,二学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三学思想——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思想,四学管理——细节入手、狠抓落实的作风。但是,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切不可照搬照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是一日形成的,有其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的一面。我们应充分立足本校现状学习,分析各种实际情况,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校本特色”。
(作者:韦海玉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大水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