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谒三苏墓

(2018-11-16 07:00:00)
标签:

三苏园

纪念地

郏县

http://s12/bmiddle/0042rP8Azy7peCzKKyT2b&690

拜谒三苏墓

喜欢苏轼由来已久。

先是喜欢他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淡妆浓抹总相宜”等清丽小诗,继而喜欢“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或婉约或豪放之词,接着,细品他那充满乐观旷达之情的《超然台记》《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等散文名篇。

苏子的作品读得越多,就越想更全面更深刻地去了解苏轼这个人。

  于是,开始研读各种版本的苏轼传记。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夏葳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何灏的《苏东坡词传——人间有味是清欢》、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崔铭合著的《苏轼传》等书,都曾细细品慢慢读。之后,对苏轼愈发敬仰,对苏轼的长眠之地——河南郏县更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2018113日,戊戌深秋的周末,终于来到河南郏县,来到苏轼的长眠之地——三苏园。

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按照常理,他们应安葬在四川。之所以把河南作为他们的安葬地,是有其缘由的。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已经五十九岁的苏轼由河北定州被贬至广东英州。到达汴京附近时,苏轼绕道汝州,与在汝州任职的苏辙话别,同时求得经济上的援助。到汝州后,苏辙陪同苏轼,游览名胜。兄弟二人登临郏县钧天台时,北望逶迤嵩山,南看萦带汝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赞其“形胜类其乡”。又见莲花山余脉下延,两道山梁东西对峙,“状若列眉”,感慨其“类蜀之峨眉山也”。遂商定百年之后以此作为归宿。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为我铭”的遗愿,将苏轼葬于嵩山南麓郏县的小峨嵋山。

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苏辙卒于颖昌。其子遵其“死后要与哥哥葬在一处”的遗愿,将其安葬在苏轼墓左侧,遂有“二苏坟”之称。

苏洵本是葬于四川眉山的。公元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他说,“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于左右。”于是,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之间。自此,这里被人们称为“三苏坟”。因其规模不断增大,三苏坟更名为三苏园。

来到三苏园,已近中午。游人并不多,正门前的广场显得宁静空旷。

肃立广场,远远凝望。那用隶书写就的“三蘇園”三个繁体字,昭示着陵园的庄严肃穆;而用行书写就的“千古风流”四个大字,是对三苏高洁品行的赞颂,是对他们文以载道,以文传世的颂扬。

在广场流连拍照之后,慢慢走近正门,品读门前的三副对联。

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

何必挥毫游赤壁,笔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

这副38字长联,巧妙嵌进苏轼诗文名篇,突出了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除正门外,左右两个侧门也各有一副对联。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漫谈荣辱浮沉。

这两副对联,有对他们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慨,更有对三苏的高度评价。

细细品鉴之后,慢慢走进三苏园。

进的园来,一条两侧全是银杏树的笔直大道直通三苏纪念馆。

http://s6/bmiddle/0042rP8Azy7peCYsqjz45&690


纪念馆门前有三苏雕像。碧蓝的天空下,苏洵安详端坐,苏辙其后侍立,苏轼则手握书卷,凝视远方,似有所思。雕像里的他们,生活安稳,岁月静好。也许,这是后人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祝福。

走过三苏雕像,来到三苏纪念馆。

纪念馆门前的照壁极有特色。照壁正面,是雕刻极为精美的三苏园的平面图;照壁背面,则是国内苏轼十八个主要纪念地的石雕地图。

http://s1/bmiddle/0042rP8Azy7peCEU1Usb0&690

细看十八个纪念地,除了成名地开封和长眠地郏城,其它十六个地方,我都未曾去过。追随苏子的踪迹漫游十六个纪念地,将成为我以后出游的方向。

 

漫步三苏纪念馆,看那些熟悉的诗文和典故,倍感亲切;读那些介绍苏子遭受不公待遇和磨难的文字,心中愤愤不平;读到苏子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时,心中又豁然释然。

是啊,对于兴邦治国的“功业”来说,这是苏子自嘲的反话;而对于建树颇多的文学业绩而言,这又是自豪的总结。黄州惠州儋州,让苏子创作走向顶峰,让他精神更加自由。



http://s10/bmiddle/0042rP8Azy7peCJVR8Z49&690


纪念馆左侧,是东坡碑林。

碑林是一座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碑园。这里汇集了当代19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书法家以各自擅长的手法,书写苏东坡的著名诗文136篇。

http://s9/bmiddle/0042rP8Azy7pgetZpcA18&690

 

其中的“大江东去碑林”最具创意。在这里,100位书法家同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书法家,用篆书的苍劲,楷书的端庄,隶书的秀美,行书的飘逸和草书的狂放,表达着对苏子的敬意和怀念。

 

从三苏纪念馆继续向前500米,径直来到三苏坟。


http://s14/bmiddle/0042rP8Azy7peCRWAmVdd&690

此时的我,不再细看小路两侧的石柱、石马、石人,也顾不上细品各种碑文,踏上幽静的小路,径直来到三苏墓前。

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

狱中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苏轼;深情写下“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的苏辙;对儿子相知甚深并写下《名二子说》的老泉先生,虽然生前聚少离多,但死后却能日日陪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福分!

“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是墓园门前楹联,反复品读,写下所感:

兄弟能相随,父子可相伴。诗文名后世,浩气天下传!

是的,虽然三苏早已离去,但他们启迪后人的诗文,引领世人的精神,将亘古不变,永世长存!


2018年12月17日补记:

今天,走进邢台一中名师大讲堂,和守敬班,直升班的优秀学子面对面分享感悟语文的美好和诗意。讲深阅读时,给孩子们讲了自己读苏轼的经历,而我的随笔《拜谒三苏墓》,恰恰在今天刊发在《邢台日报》。感谢日报副刊苏有郎老师为我精心修改文章,感谢苏老师在今天刊出!

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是我的责任!


http://s10/mw690/0042rP8Azy7q2NqvJ6p49&690


http://s10/mw690/0042rP8Azy7q2NqVuGZ1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