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境界与理想人格
(2022-06-05 15:23:06)成长的境界与理想人格
陈洪泉
人的成长包括内修和外用两个方面,内修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质,外用即自己人格素质功能作用的发挥,核心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理想人格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成为某种理想人格的追求,例如,有的人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或体育健将,有的人想成为一名医学家、教育家或科学家,还有人则想成为一名企业家或位高权重的高官,按儒家文化传统,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就是要成为“君子"和“圣人”,按照佛教文化的要求则是要成为“佛”或“觉者”,等等。不同的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不同的,而对不同理想人格的追求则体现出不同的成长境界。一个人的成长境界也就是他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想成为一个什么样人格的人。所以,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他的境界,在于他对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的觉悟程度。一个人向哪里成长,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人格素质,发挥怎样的作用,关键在于他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境界,不同的成长境界就会使人成为不同人格的人。
对于人们的成长境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下面我主要从人们如何认识和对待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看一看不同层次的成长境界及其相应的人格。
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既是一个个体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每个人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又必然涉及到怎样对待与他人需要的满足的关系问题。而对于应怎样对待满足自身需要与满足他人需要的关系问题,人们的认识和追求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认识和追求就体现了人们不一样的成长境界。
根据每个人对满足自身需要与满足他人需要的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追求,可以把人们的成长境界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成长境界使人成为不同人格的人。
第一种境界是自私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只考虑自己需要的满足,根本不顾及他人需要的满足,甚至不惜通过危害他人需要的满足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害人以利己。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也可称之为庸人。
第二种境界是自我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只考虑自己需要的满足,不关心他人需要的满足,但对他人需要的满足也有所顾及,就是不去危害他人需要的满足,不会通过危害他人需要的满足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帮人也不害人。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是一个自我的人,也可称之为俗人。
第三种境界是互利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考虑到自己需要的满足,同时也会关心顾及他人需要的满足,会为他人需要的满足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处于这种境界的的人之所以顾及关心他人需要的满足,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认识到利人才能利己,为了自己需要的满足必须顾及到他人需要的满足,把顾及他人需要的满足看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必要条件,利人的目的是为了利己。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是一个互利的人,也可称之为常人。
第四种境界是道德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考虑到自己需要的满足,同时也关心和顾及他人需要的满足,而且会把满足别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甚至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做出种种牺牲。他们帮助别人,满足别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回报,而是出于一种怜悯心、同情心和责任感,把利人看作自己的一种责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是一个道德的人,也可称之为贤人。
第五种境界是崇高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考虑自己需要的满足,同时还会努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且将满足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他去帮助别人,满足别人,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不是要得到某种回报,也不是出于某种怜悯心或责任感,他就是愿意这样做,就是想这样做,利人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也可称之为高人。
总之,从如何认识和对待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看,可把人们的成长境界划分为自私、自我、互助、道德和崇高五种类型或层次,相应地,人们的人格也就可以区分为庸人、俗人、常人、贤人和高人五种类型或层次。一个要实现自己的不断成长,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成长境界,使自己脱离自私、自我的境界,走向互助,进而走向道德和崇高,脱离庸人、俗人,而成长为常人,进而成为贤人和高人。
而一个人要成长为一个贤人,一个高人,并不是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的大事,而是一种境界,一种思想高度,一种觉悟的程度,这种境界是每个人都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而达到的。在王阳明看来,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的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顺应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贤人,一个高人或圣人。
所以,每个人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境界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属于哪个类型,哪一个层次,顺应自己的良知,想一想,应该秉持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境界,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人格。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去而无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陈洪泉,于青岛,2022年6月5日,欢迎光临宜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