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忘言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忘言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321
  • 关注人气: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

(2022-04-07 22:29:08)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

“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

  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不愿意别人施加给我的行为,也一定不用来施加给别人,这就是“忠恕”,正如本章所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论语》中对此理也反复强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中,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里面的君子之道,前面两个属于“忠”,后面两个则属于“恕”。

    忠的本质是中于本心,中本心的什么?中本心的良知良能,让心时中不偏,惟精惟一的处于良知良能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不做自己本不想做的,不要自己本不想要的,孟子还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做人,只要中于自己的良知良能,很容易“善推”,身修而天下平,否则的话,“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这将是一条不归路。而中于本心后,人才能将此心充实扩大,正己恕人,进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忠和恕,一般正常情况来说,先修忠,再修恕,但很多人由于前期习心太重,这条上道走得艰难,也不妨反过来修,这也是一条出路,先强力“谦虚其心,宏大其量”,把自己不接受的东西,不愿意别人施加给我的行为,绝不去使出来,或是复制过来对别人,见不贤而内自省。你假如暂时扩充不了善行,至少可以做到不助纣为虐,不主动为恶,这就是孟子说的“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先强力行恕道,最后也能升华,进化,回归,反哺到心的仁道上来,正所谓:“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

  最后,修道的功夫绝不离开人事,离开人事修道都是将道远了人,著了空,是为邪路,正如——

    王阳明先生常讲,“格物者其用力实可见之地”(《答罗整庵书》),盖舍此则别无用力之可见矣。陆象山先生教人修道也是专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王阳明先生还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传习录·陆澄记》),又说,“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传习录·陈九川记》)他在滁州时,虽亦曾沿用旧法,教人静坐,晚年却不以为然。他反复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止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工夫,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故作高深,远离人们,那就不是道了。”

  “《诗经》说:‘伐木作斧柄,伐木作斧柄,做斧柄的规则就在眼前。’握着斧柄去砍伐用来制作斧柄的木材,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相差很远。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人道治人,要找到因人而异的适合教化人的方法为止。”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我的行为,也一定不用来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能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能做到;所对不起的是交朋友的时候,没能先施予对方。按照常德的要求行事,平常说话也小心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自我勉励,做多了的,不敢说够了,说话时要考虑能不能施行,做事时要考虑是不是言行一致,假如做到了这样,君子还能不是忠厚诚实的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在读一遍: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