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程颢之母很重视对孩子进行诗赋教育,通过诗词歌赋的吟诵陶冶心灵。二程五、六岁时,程母就让他们背诵诗词。在诗词歌赋方面程颢别有天赋。十岁时,就能写诗了。
有一天,母亲给他讲晋朝廉吏吴隐之写《酌贪泉》诗的故事。吴隐之赴广东上任的时候,路过石门这个地方,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说是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了《酌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意思是说,古人说这泉水,喝一口就会贪千金。可是要让伯夷和叔齐(商朝人,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人喝了这水,也不会变贪。
程颢读了《酌贪泉》诗后,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心中良知坚定,外物怎么能改变?),并常常独自吟诵。
一个十岁孩童,能写出这样涵义深远的诗句,足见其修身底子厚。
明朝时,有一个理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人,师从吴与弼(bì)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严肃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中庸,都是讲修道的事,修道人最忌一个执着,不知变通,
不实事求是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修身方法。胡居仁先生的这种修道方法尽管比一般人强一点,但离真正的大道还远得很。程颢的“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则是得了根本。
《孟子·万章下》中,孟子有一个四圣论,其中说道:“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无论是伯夷,伊尹,还是柳下惠,他们都圣在一端,而孔子则是圣在时上,王阳明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孔子最能发明本性,常处时中,以此能做到集大成,在对良知的运用中能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一求即得,依时而变,对各种情况都能率性挥发,游刃有余。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好,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锋利的刀刃可以踩在脚下踏过,但是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