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2021-11-07 16:32:25)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
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祁奚之子)可以任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 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羊舌赤辅佐他。
君子认为
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中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祁奚这样的人了。
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中讲:“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像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尸子》里说:“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礼记·儒行》也讲:“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儒家一直提倡“公天下”,反对“家天下”。当家和公发生冲突时,有一套相当成熟的处理理念,比如《礼记·丧服四制》中就有:“门内之治,恩揜(yn)义;门外之治,义断恩。”儒家遵从“唯义所在”也是灵活权变的,但维护大义的原则却一直没变,如《礼记》中所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孟子在这一章中的观点有待商榷,放在当时的大环境,大时代背景下也许情有可原,但终究还是有一点过了。舜给那个德才一般,甚至很差的弟弟以官位,这个于理有些说不过去。尽管舜要给天下做悌的榜样,但即使弟弟尸位素餐,没有实权,不能在其位置上作恶,毕竟也占用了当地民众的资源和利益,这个就显得有些因悌废义,或是说因私废公了。
万章问:“象每天把杀害舜作为事务,舜被拥立为天子后只是将他流放,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是封他为诸侯,有人说,是流放。”
万章说:“舜流放共工到幽州,发配驩兜到崇山,驱赶三苗到三危,诛杀鲧于羽山。惩处这四个罪犯而天下归服,这是惩办不仁者。象是个很不仁的人,然而却封到有庳。有庳的人民难道有罪吗?仁人难道是这样:对外人严加惩处,对弟弟则封赏国土?”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不隐藏心中的愤怒,也不留下怨恨,只是亲他爱他而已。亲近他,是想要他尊贵;爱护他,是想要他富裕。封他到有庳国,正是要使他尊贵和富裕。本身是天子,弟弟却是平民,能够称之为亲近和爱护吗?”
万章说:“那又冒昧地请问,有人说这是流放,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虽然把象封在有庳,但象不能够直接管理国家,舜派官员管理国家而把收的税给象使用,所以称之为流放。怎么能让他残暴地对待老百姓呢?虽然如此,如果想经常见面,所以他们之间常互相往来。所谓‘不一定要等到朝贡,就因政务需要而加强与有庳国的联系。’说的就是这件事。”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