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2021-08-03 15:45:06)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情感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文化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在汶川大地震中没被“震倒”的学校全靠他加固了“豆腐渣”教学楼,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网友们称其为“史上最牛校长”。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不在学校。学生们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的和他们已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仅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受灾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在桑枣中学,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叶校长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桑枣中学的安全和叶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叶校长平时非常注意学生的生命安全。学校较早开始使用的试验教学楼建筑质量不过关,叶校长从1997年开始,连续多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这座楼在地震中没有倒塌。

   这就是未雨绸缪带来的好处,很多事情,端正,万全于其未发生时,在危机时刻就能避免很多本不必要的灾祸。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他做颍川太守时,当时俗多怨仇。延寿想更改这种状况,教育人民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众,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跟他们一同商议,规定了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上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

 后来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延寿到一个地方上任,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言,表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和有品行的人,修建了学校。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了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听说,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一开始人们被他烦琐的礼节所苦,后来没有了追捕坏人的劳苦,人民也没有了挨打的忧虑,老百姓便都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者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吧,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了下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于是重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因为这他被提拔做了冯翊。

  有一次他巡行到高陵县,有兄弟两个因为田地的事打官司。延寿听说后非常伤心地说:“我侥幸做了这个小官,本来应当给全郡人做出表率,然而我对教化宣传得不够,以至于让骨肉兄弟打起了官司,责任在我。”这一天,他闭门思过,整个县里的人都不知他在干什么。于是打官司的那家人整个宗族都责备这兄弟两个,这兄弟二人也深深地感到后悔,自己剃光了头光着上身来向韩延寿谢罪,愿意把田地互相移动一下,到死也不再相争,整个郡中非常和睦,互相告诫勉励,没有人再犯法。

   想要犯法的事件减少,那同样要未雨绸缪,用礼乐教化改变民风,民风淳朴了,人心正了,自然就不会有人犯法。与其等到不好的事情出现之后去想什么解决,不如在事情出现之前就将其扼杀在萌芽。

 《黄帝内经》里就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之意。“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是早就明言道:“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没什么区别。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周易·系辞传》里有云:“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解释道:“其德日日增新。”晋·张华《励志诗》里面则说:“进德脩业,晖光日新。”

  日新主要体现在“修身为本”的不断精进上,德日新,才日新,唯有德才兼备,德才不断进化的人,才会创造不朽。

  如果要问怎样的老师最受人尊敬,答案当然是人格与学问俱佳的那一类老师;如果要问怎样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当然是那种教学内容上既有真思想,新东西,讲台上又要有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先生的课堂。

 一个称职的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一个“循循然善诱人”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本身就不缺大智慧的;一个学生在一个一流的老师那里上课时,其状态是“欲罢不能”的;一个擅长“不启不愤,不悱不发”的先生,是既能让学生感到“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当场有所得,又能使学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课后还会生出一种想继续独立思考,审问,明辨,笃行的冲动。

  现在的很多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舍本逐末趋向,那就是把大量功夫用在筹谋如何迎合学生口味这事上,经常搞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出来,目的不是应付上面的检查,做给家长看,就是变着法子给人洗脑,四处圈钱。

  其实“有趣”这个词的内涵是相当深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有谈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诗如此,做人何不如是。真正的趣是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是一个人品性修养与学问钻研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逐渐生出的,现在诸多老师自身品学不够硬,拿一些花俏的,形式化的东西活跃课堂,那叫不上有趣,顶多叫“哄学生上钩,逗学生玩儿”。

 再往本质上说,高级的趣都是有“常新”这个特点的,“日新之谓盛德”,陈寅恪先生的“四不讲”教学原则可以说是一个伟大师者对自己最严格的要求,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其实何止是老师,任何行业的人也莫不如此。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更新自己,生命都有新的深化,那他就会无忧无惧,喜从心生的从容轻盈过好这一生。“喜新厌旧”这个词并不是贬义词,很多时候应该是褒义词才是,人的本性就是喜新厌旧的,只不过这个“新”的内涵应是廓大化的,而不是世俗那种只着意在表面的肤浅认知。比如,我每天都在自我更新,自我深化,你却原地不动,甚至是倒退,俩人渐渐疏远了,不是谁不好,而是两个人的生命修养不同步,一个如活的流水一般常新,一个如一滩死水一般常滞著,如此下去,怎么可能走得长久?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