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山骨,星质,这三个学生是班里典型的三种有勇之人。
云根睚眦必报,完全不能忍受任何形式的不平和委屈,无论是谁让他感到不爽,他都要第一时间奋起反击。平日里,他哪怕只受到一丁点的侮辱,或是误会,他就会觉得自己如同处在万人瞩目之下被人用鞭子抽一样难受,无明火顿时能升起三千丈高。那些对他的恶声,流言蜚语,即使不是他亲耳听到的,他也会第一时间去找到当事人大打出手,以泄怒火。他的反击对象除了与他实力相当的同类外,还有比他弱小的低年级学生,也有比他强大的陌生成人,甚至他的任课老师等等。他每次出手且都以必赢为目的,不到豁出命绝不停止,以此身上伤痕累累,直到快高三毕业,他的这好斗之性依然没有多少改变。
山骨则不一样,
他的勇不是睚眦必报的那种,他是先听外人的言辞,然后再做决定是否一斗,比如偏颇的言辞,思考其弊端缺陷在哪里?过分夸张的言辞,思考其失真处在哪里?邪谈怪论,思考其偏离正道在哪里?闪烁其词的话,思考其背后理屈的地方在哪里?先前假如有这个打底,他就不会轻易动气,只可惜由于平日里修身功夫下得不足,导致他在“知言”方面判断不够准确,以此他还是有很多无所谓的妄斗。只不过他斗不以必赢为目的,不论对手强大与否,他在意的只是自己是否全力以战了。发勇时,他身上有一股很强的劲头,一股足够的气势,尽管比云根能知轻重一些,但似乎还是少了点什么。
星质的勇则完全不同于云根和山骨,星质是该勇时则呈现出毫无保留的大勇,不该勇时则不勇。勇还是不勇,以理的曲直作判断,反身循理,唯义所在。如果自己有错,自己不正义,即使是面对很容易就可战胜的人,他也决不逞‘勇’;如果确信正义,理在自己这边,即使千万人阻挡,他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高考前的一天,先生先跟云根说了一席语重心长的话,重点告诉他要学会集义成仁,积善成德后,转过来对山骨道:“如果说云根的勇是古时候北宫黝的勇,那么你的勇就是孟施舍的勇了,你比云根能抓大放小,但你们俩的勇终究还是不如星质的勇把握了勇的要义。星质的勇接近曾子的勇,是有义的原则,也自带权变的,你也有这个潜质,你身上有一种饱满的气,差就差在志上了。志气,志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你只要修炼分明好这两方面的主次一定会有一个质的蜕变。”
最后,先生让星质起头,三个人一起将《孟子·公孙丑》篇的第二章合背了一遍,这也算是先生给他们三个人的毕业寄语: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
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
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
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
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
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
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