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2021-07-07 15:01:2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青春逍遥游公众号情感我从书中来公众号杂谈 |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
“你说你天生写不好字,写字只能敷衍了事,但当我翻看近两年你几乎所有写过字的本子,也有看到在你反省日记中的某一两篇文字也写得很可以,你自己也在日记中记述过的你这个异常。”父亲说完,孩子立马道:“没想到爸爸连这个都发现了,我还一直都想问你,这是什么原因呢?”
父亲道:“这正是心归原,自性复明后,本自清静的呈现,因为你当时写那段文字时,没有刻意,聚精全神,没有任何杂念,没有被迫,也没有任何目的,更不会在意结果,世界之大,你唯写字之知,那时的你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以此神没有外跑,是这些造就了你的那一抹高光时刻。你现在知道你的潜能无限了吧?那不是什么努力,坚持,钻研换来的,而是你生来即有的。”
孩子高兴地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的就是爸爸您吧。我发现了这个细节,反过来推求为什么会这样,自己心里也弄不明白。爸爸这番话,倒使我有点开窍了。这样的心境之所以贴合人的天性,而我又却不能常率性,又是什么缘故呢?”
父亲说:“假如有个人跟你讲:‘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你会相信这话吗?”
孩子答:“不会。”
父亲说:“如今你的清静天性已经展现出来过了,而这个清静天性却不能持续很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清静天性不能持久,是因为不肯常去常读圣贤经典,常自我反观,自我澄明啊。你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孩子问:“不去做和不能做,凭什么去区别呢?”
父亲道:“用双手举起泰山跳过太平洋,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公共交通工具上给老弱病残让个位子,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则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你是属于后者。”
父亲接着道:“心境有这片刻清静的澄明,依此类推的要想到将这片刻澄明一直持盈保泰,让其成为常态。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他们善于时时刻刻省察自己,能将内在的明德保持住不被世俗和外界蒙蔽罢了。现在你的清静乍现了,却不能久持,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你自己好好思考下!这一生,立志在何处?轻重在哪里?”
孩子又重述了一下自己小时候读经典时所立下的志,以及父亲跟自己讲过的生命之根本,父亲说了个“很好”,然后道:“然而,凭你被蒙蔽的那份心境去实现你的志向,就好比缘木求鱼。”
孩子问:“真的有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父亲道:“只怕比这还严重!上树捉鱼,虽然捉不到鱼,不会有后患。按你现在的状态去实现您的志向,费尽心力去做了,到头来必定有灾祸。”
孩子忙问:“什么灾祸?能说给我听听吗?”
父亲道:“挖掉树根,去培养枝叶,这一生假如你都是这么干,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