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
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
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说:“学者观书,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朱熹这种先注重细节,循序渐进的做学问方法值得学习,但对于那些不适合这种方法的人来说,也还有另外一种学习的方法,那就是从多读经典开始。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是!
经典教育非常有必要,王财贵先生在《儿童读经之基本理论》一文中就提到: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近代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
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
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
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得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齐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时期的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用,须学新的音乐,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时,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的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徵,现在书店的音乐类畅销书大多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可见十余年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多么贫乏而不足。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乐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却多用高水平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果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果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
教育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教育的终极方向总是一致,那就是澄明人的天性和良知,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人培养成有大德,有大才的人。通向光明的大路不止一条,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走什么样的路,那就要根据各人的个性特征来决定了,万万不可一刀切,这也是孔子先生提到的“因材施教”。
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做些现实中的小事情还可以,却不知道根本之道,因其没有系统学过。子夏则讲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教育方法,就像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培植方法是一样的道理。这两个人言论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经典根本教育固然重要,但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也需要辨证施治,先易后难,因材施教才行。
这一则描述的是师兄弟之间一个很平常的关于教育方法的小辩论。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迎送客人一类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对待的。君子之道怎么能随意歪曲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大抵只有圣人吧!”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
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加载中,请稍候......